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救医学] 猝死如何防止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4-13 1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请问下大家,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的病人,有什么防止的方法吗?
2# 沙发
发表于 2006-4-15 13:42 | 只看该作者
  医学上所讲的猝死是指人类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即不包括各种外伤、谋杀、**等天灾人祸引发者)。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6小时内即死亡者定为猝死,但许多专家认为病后1小时内即死亡者才属猝死,也有一些学者将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均归入猝死之列。猝死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据估计,全球每年至少有30万人死于心脏病猝死,而这只占中老年每年全部猝死病人的80%~90%,据最近1次统计,我国南、北方地区冠心病猝死的年发病率分别为每10万人口5.9和22.5人,北方明显高于南方。由于猝死发生前,患者看起来常健康无病,或虽有慢性病却并无太多不适,而于休息活动或睡眠中突然发病或“无病”而死,常会令人难以接受;如发生在医院里也很容易成为医疗**发生的原因,所以有必要对猝死的情况有所了解。

  研究表明,猝死者体内均存在着某种重要组织结构或功能上的持久性或暂时性异常,尽管一些人在猝死前外表看起来健康无恙,本人也无明显不适,但其体内某种重要脏器(如心、脑、肺等)实际已有严重疾病正潜在发展并逐步威胁着他的生命,所以“无病”而亡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猝死只是某种潜在异常的暴发而已。如上所述,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最常见原因,而冠心病猝死又占心源性猝死的绝大多数,所以防止冠心病对预防猝死有重要意义。其它少见的原因包括脑中风、急腹症、青壮年急死综合症、肺栓塞及某些严重感染等。
  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场合如休息、活动或睡眠时,以冬季、深夜、20~50岁之间的男性发病者较多,但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性别、任何季节和时间。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悲喜、惊恐及劳累、外伤、感染、暴饮暴食、性生活过频、酗洒、气候突变等常为重要诱因,但许多患者并无诱因。约半数以上猝死者生前无任何症状(死亡前短时间内有无先兆则难以了解);部分人在发病前数天到数周内则有一些先兆,如疲劳、心悸、胸痛、情绪改变、头痛等。由于这些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易被患者乃至医生忽视,并无重要意义。猝死一旦发生,症状很凶险,患者可感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抽搐、呕吐、昏迷、腹痛等。并迅速于短期内死亡(多不超过1小时),部分人甚至在出现症状数秒到数分钟内即死亡,根本来不及抢救,也有人并无任何症状而安静地死去。

  由于猝死原因众多,发病前又很难预料,因此预防有一定难度。经常做健康查体,以及时发现和治疗身体内的潜在疾病,积极防止高血压、冠心病,避免各种诱发猝死的因素可减少猝死的发生。此外,专家还认为尽量避免独居、与世隔绝,保持心情乐观开朗,多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生活规律,根据个人体质状况,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有减少猝死发生的作用。对猝死者及时进行医学或法医学解剖,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猝死的认识,为正确防止提供依据,而且可防止蓄意谋杀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应大力提倡。
                                                      转自        山东文登市第一医院 张志刚
3# 板凳
发表于 2006-4-15 13:45 | 只看该作者
据日本厚生省的一份统计表明,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日本中年人的“过劳死”和猝死的比例已占中年男性死亡率的13%左右。人到中年防猝死已成为一个社会性卫生保健的课题。
    日本将急病发作后在一周内死亡者称为“暴死”,把24小时内死亡者称为“猝死”。据厚生省的调查显示,70%的猝死者在生前曾诉说有头痛症状。他们在为期十年的一项调查中还发现,在10名蛛网膜下出血、105名突发性脑溢血和86名脑血栓患者中,急症发作前一个月内普遍存在的症状是:
    一、头痛、眼痛和面部神经痛。
    二、头晕、眼花、耳鸣。
    三、肩部酸痛。
    四、胸痛。
    对猝死者在临死前的症状应作如下判断:
    猝死发生前,一部分病人可有自觉不适的症状,如头晕、乏力、肢体发麻、出汗、心悸、胸闷及心前区疼痛等,随即昏倒,意识丧失,两手及两臂和全身抽搐,双眼球向上翻,面色青紫或苍白。
    判断猝死的依据是: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心脏搏动消失,扪不到脉搏,测不出血压,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这些都是死亡的征象。
    对猝死的预防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内容。这包括:首先应积极防止原有的可能发生猝死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体重超重者应适当减轻体重。其次,要注意避免引起猝死的诱因,保持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做剧烈的体力劳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减少含糖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此外,还要注意猝死的发生征兆及症状,一旦发现,马上与医务人员联系。如已出现猝死,则应分秒必争,立即开始抢救,不要只是等待医务人员。抢救时可使用心脏骤停急救拳,即握拳用手掌底部在病人心前区用中等大的力量连续快速捶打3~5次,有时可收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如此法无效,在医务人员到来之前,也可抓紧时间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每分钟按压80~100次,以期用外力将心脏血液排出,供给全身需要并改善缺氧状况。门对口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应该是:如1人操作,按压15次,口对口呼吸1次;如2人操作,各按压5次,口对口呼吸1次。一直坚持到医务人员到来为止。
                                                              转自医源世界
4
发表于 2006-4-15 16:09 | 只看该作者
猝死后数分钟或数秒种,症状尚未出现,就突然死亡者,称即刻死亡。我国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猝死,其中50%-60%发生在家中,且多在床上,6%发生在厕所,8%-12%发生在工作时间,2%-3%发生在体力活动时,也有发生在进餐、看电视、聊天时者。男女之比为10:1。

1、中老年对冠心病、糠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有心、脑疾病的人,应常有人照料,特别是在夜间与蹲厕时等。

3、平时每天分多次口服阿司匹林0.3-0.6毫克,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

4、减肥防胖,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持不急不躁。

5、戒烟酒,饮食勿过跑,保持大便通畅。

6、猝死前常无先兆,心搏收缩停止未超过4分钟,抢救及时,约有半数存活,如超过6分钟存活率很小。因此,关键在于预防。

7、长期口服心得安可使心肌耗氧减少,缩小梗死面积,对冠心病心性猝死的预防有较好效果。

8、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病人常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是出现室性早搏时,常是猝死的预兆。及时抢救是预防猝死的关键。

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有三类: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心血管病常见的有: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等,而冠心病是心脏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在冠心病患者的死亡中,有50%—60%为猝死,猝死即为瞬间发生或距症状起始1小时内的意外死亡。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死机制为心室颤动。而导致猝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量吸烟、高血压、心脏肥大、过度肥胖、过度紧张的生活方式等。因此,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定期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2.戒烟: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3.平衡膳食:选择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牛奶、大豆等。宜吃植物食用油如花生油、菜子油、玉米油等,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瓜果,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4.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肥胖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负担,据研究资料显示,体重超重5公斤,心脏的负担即增加10%。

   5.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6.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还可以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因此要做好在紧张中松弛情绪,自我调整。

   7.生活要有规律:规律的生活起居包括: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8.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而安全的运动。步行可以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从而使身体适应步行运动的需要,这对心脏也是一种锻炼。


   9.其它:防寒保暖、谨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据统计,大约有1/4的猝死病人在死亡当日有心绞痛、心悸、过度疲劳感或呼吸困难。因此,只要我们重视心脏性猝死早期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注意定期体检,认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部分病人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
收到6朵
5
发表于 2006-4-16 17: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各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7 20:0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