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方剂] 【推荐】浅谈中药的色质气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3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药色质气味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精髓,是中药复方调配的科学内涵。遵循中药色质气味的基本理论遣方用药,就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对中药味作用的阐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说明了辛、甘、淡味具有发散渗利作用,为阳;酸、苦、咸味具有渗吐泄降作用,为阴。故《神农本草经》指出,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的特殊反应而确定。凡能泻火、清热解毒的药物属寒性,用于治疗热证,如黄连、山栀等;凡能祛寒、温里、助阳的药物属热性,用于治疗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中药的味与其所含有效成分及治疗效用有关。辛味药多有发散和行气作用,如荆芥、薄荷、生姜等能发散表邪,香附、砂仁、陈皮可行气宽胸。甘味药有补养与缓和作用,如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枸杞子、五味子等养阴。苦味药能燥湿与泻下,如黄连、黄柏燥湿而泻火,番泻叶泻实热且通大便,苍术燥湿健脾。酸味药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五倍子、乌梅治久痢脱肛,山萸肉、五味子能止遗精、虚汗。咸味药有软坚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能治瘰疬,苦硝能通大便燥结。还有一种淡味药,多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泽泻等能通小便。
  根据中药五色入五脏的理论可了解某药能治疗某脏病变。如红花色红,入心经血分,可活血,治血滞经闭腹痛;青皮色青入肝经气分,能疏肝破气,治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橘皮色黄芳香入脾,能理气健脾,治脾胃气滞、胸腹胀满、食少吐泻及痰湿喘满;石膏色白入肺经,清泻肺热,治喘促咳嗽气急;熟地色黑入肾,滋肾生精,治肾阴不足、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还有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中药,如紫河车、海狗肾为血肉有情之品,有益气补精之功;另有形如藤络者,如忍冬藤、鸡血藤、丝瓜络能通达血脉经络;形质属枝者,如桑枝能通利关节。
  根据中药色质气味不同,厚薄轻重各异,其功效也不尽相同,临床应用各有选择。比如麻黄、桂枝、羌活都是辛温散寒药,可治外感风寒表证。但麻黄味薄轻扬,开泄皮毛,故用于风寒束表、无汗而喘;桂枝温通质坚,透达营卫,解肌而祛风邪,故用于风伤营卫、经寒血滞、肩臂疼痛;羌活苦燥性味辛烈,气雄而散,可散寒解表、通窍止痛,故用于外感风寒一身肢节尽痛及风寒湿痹重痛。
  中药色质气味理论符合大多数中药的一般规律,色质气味是分析中药功效的理论基础。不了解色质气味,就难以分辨药物功效,也就指导不了辨证用药。明代张景岳说:“医之用药,犹用兵也。治病如治寇,攘知寇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用药须全面分析,掌握中药色质气味等规律,根据病情组方用药,才能药到病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06: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