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卢火神《业医感悟》-----------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21: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太极松功 于 2016-4-29 15:24 编辑
             从我来讲。刚才谈到那么多。这学医方面……我从小,就从必学的经典里面,一段一段的学,一段一段的记,因为那时候没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啊,没有这些书。也就是没有这个这种很入门的教材。因为家里头呢,就是《三字经》,也就是陈修园的《三字经》,不能看。一开始,看的就是原著经典的东西。看不懂。反复看!看了提问题。祖父、伯父,他们讲。就一句一句的琢磨这个问题。当然我就通过这么……开始的,这么多年过来过后,我后头反对就是对经典啊,去死记硬背。就是怎样子从这个经典里面悟出点道理来,这点是最重要的。我们祖辈呢,他们也有这个……。通过今天这个学习过后,再看郑钦安的书,因为我是把郑钦安的书真正是作为一种教材来学。郑钦安他一共有三部书,一部是《医理真传》,一部《医法圆通》,再一部《伤寒恒论》。反复的学。那么说,这个学郑钦安,他提出的……他的很多……他的见解,怎么去领会。作为我当时来讲,可能比大家要幸运一点。幸运在哪一点呢?就是说我读了书,我能马上的把问题就向我的祖父,我的伯父提问,并且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在临床上面解决。今天提的问题明天临床上就会有。脉胀是讲哪里。真正就是立竿见影,真正叫做“受教于案台”。那样学来的东西,一辈子不会忘。真的一辈子都不会忘。现在都还历历在目。通过这样,在临床上遇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怎么样子把他们,就是说郑氏也好,卢氏也好,他们总结出来的东西能变成自己的。这一点,如果能够做到了,在临床上很多问题就都能够解决了。
大家同学可能还不是很……很清楚郑钦安,可能刘老师可能介绍过一下。因为郑钦安的著述呢,他当时流传不是很广。还有一个,过去呢,大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当时到南京。我73年到南京。到了南京,南京医学院的图书馆就包括……后面合并了,就包括南中医。在那个图书馆里面有一部郑钦安的书,但是没有一个人,老师,借来看过。老师没有一个,我是第一个,作为学生我是第一个去借这个书。当然那个书本来我是借不到的。我是借不到。因为作为同学,它属于馆藏的书籍,但是我刚才谈到,因为我很特殊,所有图书馆都对我一个人开架。学生得这么个待遇,跟教师待遇一样,我可以直接到到书库里面去看书,到书库里面去找书。这也是当时大学的党委书记和军管会主任批下来的。
我的祖父,称其为“卢火神”,刚才主持人已经简单介绍,卢铸之。我们是四川德阳人,因为四川德阳离成都很近。就几十公里。他是出生在中医世家。我祖父的父亲和我祖父的爷爷在德阳是当地的名医。德阳是个县。在德阳的县志里面有记载。在当时还有点名。当然毕竟当时是在一个县。那个地方呢,整个区域不是很大。到了光绪,也就是我祖父在14岁,15岁的时候,他中了秀才以后。清末的最后一批秀才,在那个名单里面还能够查得到他。就到了成都。因为当时成都的郑钦安已经很有名了。我祖父的老师,实际上过去啊,那么都……虽然父亲是中医,但是父亲不一定教自己的儿子。他的姑父叫袁荣腾,也是在德阳也很有名气的一个中医。他不光是中医,因为原来是举人。他不光是行医,他的文学功底相当厚。怎么说他们的功底厚呢?他们当时呢,与骆呈祥(骆呈祥是四川的一个状元,是清末的最后一个状元)是一个学馆的师兄弟。我祖父的姑父啊跟郑钦安的关系也好,因为他们都属于刘门,所谓刘门,以后啊大家看到,所谓刘门啊就是刘芷塘,都是刘芷塘的学生。由德阳到成都,把我祖父带着,拜郑钦安为师。虽然我祖父那个时候他已经也习医了,学医了很久了。虽然年纪很小。他是又学文,又学医。到郑钦安那里,一直跟随郑钦安十一年,就住到郑钦安那里。真正叫“跟师学艺”。吃住都在一起。当时郑钦安是相当有名气。称其为“郑火神”。当时主要学的呢?都是经典!学《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当然还有很多,都是学的原版书了——那就是。一直到了郑钦安去世。
在这个地方,我讲一下郑钦安的去世,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有一篇文章,就谈到了郑钦安去世的这个年龄。郑钦安应该是1901年去世的。但是有很多,在唐步祺的书上呢,是1920年。应该是1901年去世的。他是1804年出生,他活了97岁。1804年到1901年。
在郑钦安去世过后,我的祖父就遵照郑钦安的生前对他的指示,要到全国去走一走。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四川这个地方待着,那么中国的幅原辽阔,这么大,其他地方人的生活习惯,人的体质到底怎么样?其他(地方)的气候条件怎么样?水土怎么样?所以我祖父就在郑钦安去世过后,就游历出四川,当时涉及了21个省,用了3年的时间。一边行医,一边了解当地的人风,民俗,了解当地的中医理论流派。通过3年过后,当然还是在……我祖父他到过广西,到过两广,都到过。大家可能会这样认为,他当时为啥……有多大能耐?过去呢,讲我祖父他的岳父……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这一次呢,去全国去游历,就花了一百亩田的代价,就卖掉了一百亩田。现在学习是公家掏钱,那个时候还是个人,交通也不发达。通过这几年的这种……出去过后,对郑氏(就是郑钦安)的医学流派啊,就更坚定了信心。因为在其他地方,他也大量的使用姜桂附,并且没有书上或者某一些人讲的这样出现什么大的副作用,疗效相当好。所以光绪末年,我祖父在成都正式执业,开设“养正医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9 09:4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