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黄二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组成用法>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方药功效>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适应证候>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本证以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病机关键,以邪陷而阳郁不达之手足厥冷、热甚于上而灼伤津液之咽喉不利、唾脓血、脾虚而寒甚于下之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审证要点。
    <方药诠解>
    1. 药物配伍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内郁之邪,配升麻则宣透之功更著,且升麻又能升举下陷之阳气;知母、石膏、黄芩,苦寒以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萎蕤、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阴;桂枝、干姜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2. 名家方论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昌,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5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