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汗 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8 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概述】
  汗证是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中,时时汗出,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自止者为盗汗;汗出色黄染衣者为黄汗;大汗淋漓,如油如珠,肢冷息微者为绝汗;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而后汗出者为战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以致腠理开阖失常,津液外泄而成。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是自汗和盗汗。
  西医学中多种疾病,如各种病毒、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免疫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功能性汗出异常或手术、大出血、产后等等,以汗出异常为主要症状时,均可以诊断汗证。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有结核、风湿热、甲亢等。
  【诊断注意事项】
  汗证的诊断并不困难,只要临床上以汗出异常为主症就可以明确诊断。但是,自汗、盗汗、黄汗三者虽然同为汗病,却各有特点。古代医籍中关于汗证的论述最为精辟者当推元代著名医学朱震亨,他指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丹溪心法·自汗》)。又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丹溪心法·盗汗》)。清代李用粹对汗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描述的十分详细:“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这种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诊断汗证时,最为重要的是区别自汗和盗汗,然后辨外感内伤,以阴阳为总纲,辨寒热虚实之不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阴虚火旺之汗病常常见到虚火和阴虚兼实火两类,临床亦应注意鉴别。某些急性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突然出现冷汗淋漓时,要高度警惕休克的发生。
  【治疗处方禁忌】
  汗证主要因为风、湿、热邪侵袭而致营卫不和、里热炽盛、湿热郁蒸,或因气、血、阴液虚损而致肺脾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最终导致阴阳失调,汗液外泄。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可以出现亡阳虚脱,危及生命。汗证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使气血阴阳恢复调和状态,具体则需要根据病情分别施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清里泄热、滋阴降火、补血养心、益气固脱、回阳敛阴等基本治法。
  清代叶天士指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确立了自汗与盗汗的基本治疗法则。朱丹溪指出自汗大忌生姜,方隅指出敛汗必须酸枣,王清任指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主张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除内伤之汗病外,外感时疫引起的以汗出为主症的汗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此时不应见汗则敛汗止汗,而应针对外感病进行治疗。
临床上应用汗法时,要按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应该稍轻;体实之人,汗之可峻;体虚之人,汗之可轻。
  【医嘱禁忌】
  1.要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安静、通风良好,但不宜让风直吹病人。室温和病人衣被的厚薄要与季节、病情之寒热变化相适宜。
  2.在饮食方面,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搭配主副食品、蔬菜及瓜果等,以清淡并易于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少食或忌食辛辣、油腻、醇甘厚味之品。
  3.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服,避免感受风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4 01:4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