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证概念的核心【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8-28 1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营卫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证概念的核心【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胡希恕先生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八纲辨证,而且八纲辨证是万病辨证的总纲。他说:“《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什么病,而患病的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于三阳三阴。验之于临证实践,这都是屡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所谓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中医辨证即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亦是通过它们而制定施治的准则。故可肯定地说,中医的辨证施治,其主要精神,是于患病机体的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对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胡希恕先生认为,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机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的机体亦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的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寒和热:从症状的性状分类则有寒热之分,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的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的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亦必阴;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一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从上述胡希恕先生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寒热归类与《汤液经》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的药物寒热温凉归类方法相一致,然后“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或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之于平”,进行治疗。神农本草经也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治疗原则。
    药物按四气分类,就是把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有它客观的根据,那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而得出来的结论,也就是从疗效上所作出的归纳。例如,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便称之为寒凉,能治疗寒性病的药物便称之为温热。但是热证与寒证的区别,阴阳哲学分类只是方法导向,其真正的实质纲领是脉证相参的营卫气血津液的气化开合枢状态变化。例如柯琴认为:“三阳皆有发热症,三阴皆有下利症。”《伤寒论翼·合并启微》。所以三阳与三阴、寒与热还得依照发热、下利、脉数、脉迟等脉证相参的营卫气血津液的气化开合枢状态变化做纲领,为核心。按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上述胡希恕先生认为的:“人若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机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的机体亦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如其不及,则患病的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阳证多为热证,代谢亢进,阴证多为寒证,代谢衰退。如果要用中医学的语言概念表达,代谢亢进、代谢衰退。还是表现为脈证相参的营卫气血津液的气化开合枢状态。所以阴阳寒热仅是脈证相参中,证概念的导向方法。证概念的纲领核心实质,是营卫气血津液的开合枢状态变化。
2# 沙发
发表于 2012-8-30 22:51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觉得你讲得这个不是太认同。你说的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我觉得不好,如果上实下虚证怎么说,不一定要分个阴阳,我觉得临床上的东西你要观察他的症状后能用你中医的理论概念解说出来就行,用药后看疗效,如果不行再想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