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4-7 1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四)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内经》云:“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马桢伟先生认为,此知其要者即明理,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也就是祝先生旨在提高自然疗能的一贯之道,也是他认为的“中医精髓之所寄”。临床辩证其常叮咛后辈:“症候乃局部疾病之表现,体气(体质)乃整个人体之能力,然总是两事,不可合并而谈也。夫症候为诊断上之参考资料,体气为用药上之进退准绳。熟悉症候即可知疾病之所在;了解体力,允可收翊赞之功能。”“病原症候繁多,本体惟一,病原之发现,随时代而变迁,症候之繁杂,因体质而异,人体自然疗能,历万古而不易。”倘若缺乏一条主线(对人体自然疗能的把握),不明白症状产生的动机和原理,就不会明白“孰宜顺治,孰宜逆治,孰应彰之,孰应衰之”,只会把症状综合起来方证对应,一味地对抗性‘逆治’、‘衰之’,结果可能抑制了自然疗能,反而越治越遭。这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中医治疗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经典著作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那些习惯于方证对应辨证论治的中医来说,应该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治疗学的系统思想,而不至于沦为辨证论治之末流。明白《伤寒》之真谛,继承祝先生之大志。“苟能融会中西,探索真理,不通则已,通则豁然开朗。如登泰山之顶而望日出,气象万千,彼金元诸家,直足底浮云耳!”如此豪气冲天。大概即此“思之过半矣”!
      任秀玲认为,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是以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生理、病理现象为切入点,来把握生命运动的状态。不是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及结构,来把握其功能活动。因此,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生命运动的现象及所反应的生命状态。中国古人以及中医学擅长于对“象”的观察和利用,望、闻、问、切及四诊合参,充分地启用了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运动的外在征迹、征象,来发现、总结现象与生命运动、疾病变化时机体所处状态间的关系。对药物所具有的四气、五味、功效及方剂疗效的确认,也都是通过观察人体服药后表现于外的征迹来概括和证实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辨认、分类,形成概念,进而判断、推理机体所处的状态。
      中医治疗所把握的状态主线是存在于系统黑箱中的看不见的网络主线。按马可先生的意见是假设我们有第三只眼,能够“看”到状态变化,这样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这条状态主线。人体有实体的静态结构与系统状态活结构之区分。实体结构是常规空间实体,可进行体积、质量、形态等测量和描述,以此展开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内容;人体活的有序结构隐藏在实体结构的背后,不能用物质形态、体积、质量等物理量测度和描述,活结构是对物质、能量不同状态的表达,是非整数维的分形结构,它使物理学的对称和守恒只有在更深刻的层次才有意义,以此展开的演化、发展过程就是状态科学和中医学的研究内容。
      现代西医学理论虽然已经明确了发热状态时,从皮肤到内脏、从表及里的实体结构,泄泻状态时胃肠道粘膜、平滑肌、神经、内分泌几十种细胞等的实体结构,但是对于系统状态的,隐藏在实体结构的背后,不能用物质形态、体积、质量等物理量测度和描述的活结构,却仍然不大明白。要从微观还原层次逐级上升到人体宏观层次,搞清楚活结构,搞清楚实体结构间的关系,搞清楚复杂的信息控制机理,绝非易事。因为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超巨系统,是各种低级系统优化的结果,涵盖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具有多元组成、多级构成、多通道联系、多途径反馈的特点,是自组织、自修复、自学习、自调控的自稳系统,是不断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耗散结构,具有与外界进行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动态协调能力。虽然西医学已经基本上达到人体实体结构的白箱化,但是距离活结构的白箱化,距离系统信息控制关系的白箱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科学层面,从人体系统这个具体的“系统”来说,由于西医学几百年“还原、分析”的积累,对人体实体结构的认识已经进入到了“基因、分子”层次,“系统的内部实体结构是清晰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白箱化”的要求,所以现在把系统论方法引入医学,欠缺的并不是白箱的研究,而是需要大量的黑箱研究,研究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的相互联系,研究系统的信息控制关系。由于现代医学方**的局限,并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几乎是个空白。
    系统论和还原论代表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视角,没有系统论研究之前必须经历“分析还原时代”的说法,在还原论中的分析,到了系统论中是以系统论的层次观涵盖的,当我们以人这个整体为系统研究对象时,各个具体的器官就是它的子系统,是下一个层次的,当我们以某一器官为系统研究对象时,人这个整体就成了器官的上一级系统,细胞则是它的子系统,以此类推,在还原论中的一味分析,在系统论视角下变成了不同层次,还原方法融会其中,但和单纯的还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所重视的是需要有第三只眼来看隐藏在人体构造背后的活结构状态主线。状态主线就是祝味菊先生所说的治疗上要把握的体气主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0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