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经》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王洪图教授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阐释
□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著名老中医王洪图教授业医已近50载,治学严谨,熟谙《素》、《灵》,医理精深,学术颇多建树,临证则师古不泥,立足《内经》,融会贯通,屡屡治愈奇难杂症。我等有幸成为王洪图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侍师临床实践,耳提面命,加之王洪图教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使我等得其真传,受益匪浅。
  王洪图教授认为《黄帝内经》为“医家之宗”并非虚名。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等古医籍,才著成《伤寒杂病论》而为“医圣”。医史上有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立足运气学说,在潜心钻研《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基础上而提出火热论;张从正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提出攻邪应就近而祛之,因势利导,分别予以汗、吐、下三法;李杲受《内经》“人以水谷为本”及“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观点的影响,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升降之枢而为补土派之先驱;朱丹溪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的“阳道实,**虚”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现代中医若要顺利发展,亦不能脱离《内经》,同时要熟读精研后世医家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
  《内经》是临床的重要基础
  王洪图教授一直强调《内经》学习的目的是为临床诊治服务,学好《内经》可以熟能生巧,在临床上游刃有余。由于《内经》内容浩繁,文字古奥,即使在隋唐时期也并非一般医生所能尽懂,而宋代以至明清,有较多医学家个人甚至是皇家组织进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毕竟受到时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研究大多限于文字校勘、句读注释、理论探讨,而对于切实指导临床实用的内容,却明显忽略。这也给许多临床医生造成了一种误解,以为《内经》只是一部古奥的纯理论性经典著作,以至于《内经》的研习者越来越少,也越偏离临床了。王洪图教授力倡“内经学”,并指出临床防止疾病的理论与技术正是内经学之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王洪图教授也总结出将《内经》理论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几个方法:
  理论运用——学说不同,贵在选取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时之作,带有“各家学说”的性质,尽管各篇**在总的理论体系上一致,而具体观点上常有不同,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病证选取适宜理论。如王洪图教授曾治皮肤刺痛一案,患者全身皮肤刺痛,不能触摸,尤以腰及颈项部位为甚,自觉“腰带好像一根草绳”,内衣必须翻穿,以免衣里缝制的线棱摩擦皮肤。时有心慌,心烦,夜晚盗汗。睡眠不佳,食欲尚可,二便调。皮肤颜色无明显异常。舌稍暗,苔薄白略腻,中间有剥落,左弦细略数,右弦滑。王洪图教授依据《素问•刺禁论》“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理论,用凉血清心之法而治愈,若此时用“肺主皮毛”理论则恐难治愈。可见经典理论的运用不能偏执一端。以上案为例,“皮表”同脏腑经脉的关系,与心、肺及膀胱经最为密切,但究竟在何种情况下从心论治或从肺和膀胱经论治呢?就需要从此三者与皮表不同的联系来分析选取,在辨证基础上施治,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治法运用——朴素无华,效果奇佳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所提到的治法如果能正确施用则效果奇佳。如王洪图教授曾治一患者,诉每至秋季均喘息,已28年。每发病约百余日,至深冬方止。多年来一入秋即服用扑尔敏才略能缓解。过敏原检查有数十项均过敏。舌红,脉略数。王洪图教授辨为脾肺郁热,恶埃烟之证,治以清泻脾肺,用“振埃”刺法。取穴天容、列缺、三阴交(均双侧)、廉泉。留针20分钟。2诊即愈大半,令人称奇。所谓“振埃”刺法,《灵枢•刺节真邪篇》有云:“振埃者,刺外经……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取之天容”,“其咳上气……取之廉泉”。外经,指适用此病的四肢上穴位。病恶埃烟,言遇尘埃之类物质即发病。愤瞋肩息、噎不得息,均是描述喘息的症状。用**法可以治疗对尘埃等物“过敏”所引起的喘息,如同振去埃烟,所以叫“振埃”刺法。此案就是运用经典著作中方法得效的典型。
  文字运用——一语多意,不必胶执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中的文字概括性极强,一语常含多意,应灵活掌握。如《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一语,古今注解不一。前人对“因于气”有两说,一谓“气虚”,言气虚浮肿之证;二谓“气”指“风”邪,与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体例一致,即指感受风邪而肿之风水证。“四维”指四肢,四维相代即四肢相更代为肿,如姚止庵《素问经注解节》云:“阳气盛,则四肢实而挥霍乱动,阳气虚,则手足浮肿,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是相代也。”近年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五版)和高级教学参考丛书《内经》两书中,虽然也认为“气”指“风”而言,但句读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即认为“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是对上文“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一节的全面总结语。同时认为“四维”是指“四季”,“相代”言四季气候紊乱,天气更代无常,相应人体的阳气也受到严重伤害而衰竭。以上诸说,各有依据,但在临床上因风邪而肿,用越婢汤治之获效者也是常见,而王洪图教授也以此理论治愈过“气虚为肿”,且见有手肿已而足肿,足肿已而手肿;左足肿已而右足肿,右足肿已而左足肿的患者。可见对于经典中文字的把握运用,不可胶执,需灵活应对。
  综合运用——研习《内经》,效法仲景  王洪图教授认为《内经》一书为“医家之宗”,所以常以《内经》之理而悉用仲景先师之方,临证收效显著。如曾治某女患者,因失恋而抑郁失眠,强迫性打电话与旧友联系。为控制自己打电话,常以胶带自缠双手。抑郁日益加重,坐卧不安。服用抗抑郁药而疗效不显,辨证属痰浊壅阻,气机不畅,拟涌吐浊邪,取瓜蒂散方义,用甜瓜蒂5g捣为末,以水煎汁服之,吐后使患者感觉精神清爽,再予和胃健脾、转输气机之剂调理而愈。医圣仲景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之理,制瓜蒂散,以瓜蒂之苦、赤小豆之酸涌吐上焦有形之实邪。王洪图教授多次以瓜蒂一味为散,用于精神疾患久治不愈者,得吐后可使疾病发生转机,从而逐渐康复,诚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倘若痰浊等邪气阻滞,气血不能正常运转而紊乱(回),则必将失去生机;去除其邪,则神转不回,方能使病向愈。可见,以《内经》之理,取法后世经典,是将经典运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的又一好方法。
                 ——《中国中医药报》2007-03-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0 04: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