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35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基础] 中要方剂药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药方剂药引

  中药方剂的药引(俗称药引子)甚为重要,有的用作主辅药,有的为佐使药,有的为了护胃、矫味,或为了解除部分药毒,方剂中用药引能提高药效,争取早日治愈。

  淡盐汤——引主药加强补肾的作用,如六味地黄丸;

  灯心草——配主药导心经虚火而下,如天王补心汤;

  茶叶——引主药上清头目,如川芎茶调散、辛荑散;

  酒——引主药驱风解痉,疏通经络,如牵正散;

  米汤——引主药清热止痢,兼护胃气,如香连丸;

  苇根——引主药清散风热,解表而不伤津,如银翘散;

  葱白——协主药发散风寒,如升麻葛根汤;

  饴糖——协主药补土益胃,如小建中汤;

  荷叶——引主药清热止血,如犀角地黄汤;

  蜂蜜——引主药甘甜缓下,如凉膈散;

  梨皮——引主药润肺生津,如桑杏汤;

  童便——协主药降逆止血,如十灰散;

  荸荠——协主药润肺增液,清热消痰,如五汁饮;

  薄荷——引主药理血解郁,如逍遥散;

  生姜——引主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如茯苓甘草汤;

  大枣——协主药滋补脾胃,如治脏躁的甘麦大枣汤;

  姜与枣——同用能佐使主药调和营卫,宁心健脾,解肌祛风,生姜得大枣辛而有润,大枣配生姜补而不腻,如炙甘草汤、桂枝汤等。
2# 沙发
发表于 2004-12-25 16:4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方剂药引2

中成药与药引配伍,是传统中成药临床使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药引,又称引药,主要起“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的作用,同时还兼具调和、制约或矫味等功效,药引与中成药适当配合服用,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治疗效果。

  大枣汤:能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解药毒。凡脾胃、产后等虚弱症者,均宜以此为引,一般用枣5~10枚,水煎取汤送服中成药。如治疗脾虚腹泻可用大枣汤送服人参健脾丸等。

  生姜汤:有散风寒、解表止咳、温中散寒之功。用于治风寒感冒、阴寒胃痛、吐泻腹痛的方药常以此为药引。一般用3~5片生姜水煎取汤,即为姜汤引,用以送服相应病症的中成药。

  大枣生姜汤:常同煮做药引,可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从而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

  红糖水:有补血散寒、祛淤之功效。常用于妇科血虚、血寒、产后恶露未净、乳汁稀少、口干呕吐、虚弱血痢等,可取红糖10~30g冲开水送服中成药即可。

  藕汁: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药治疗血热出血时常用藕汁为药引,以增强疗效。用生藕捣汁,或藕节5~10个煎水即成。

  黄酒:酒性辛热,有温通经络、散风寒、行药势的功效。黄酒与寒性药同服,可缓其寒;与热性药同服,可舒经活络。服用时,一般取黄酒15~50ml,温服,如用作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可用黄酒送服活络丸;用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可用黄酒送服七厘散。

  米汤:内含米,即浮于汤面上的稠油状液体。脾胃虚弱及肠道疾患者服用中成药时都宜以此为引。米汤以小米汤为好。

  葱白汤:有发汗解表、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及阴寒内盛症,一般用葱白2~3段,切碎煎汤即成。

  盐汤:因咸走肾,可引药入肾经,故宜用盐汤送服补肾类中成药。此药引适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肾脏病症,如虚弱乏力、阳痿遗精、腰痛发稀者。

  蜂蜜水:味甘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主补虚,有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治疗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常以此为引。

  醋:味酸,可散淤止痛、解毒、杀虫、矫味。常用于妇人赤白带下、血崩便血等症。用时取醋2汤匙左右,冲开水半杯即成。

  由于中药药引品种较多,除上述外,还有芦根、薄荷、荆芥、苏叶、西瓜、梨、饴糖、冰糖等都可用作药引。由此可见,虽然药引仅是处方中的配角,但只要充分运用,也能体现画龙点睛之妙。  

2004-12-6 05:18 AM            


涵薇
进士




积分 235 点
发帖 158 篇
注册 2004-10-22
来自 Watford
状态 Offline
传统中成药与“药引子”的配合使用,提高了中成药的疗效,已是临床医师与药剂师所共知的。但“药引子”的使用与配伍的相关知识,在中国医药学中,只是在某些方书中或某些药物(成药)使用中有所记载,而尚未发现有关于药引子的专著。

中国北方地区著名中药店堂,历来多以前店后场,自家加工各有特色的中成药,及各种传统中成药。病人到这些有名的中药店购药时,中药店的老药工、司药,都能很熟练地根据病人所叙病情,帮助病人选购合适的中成药,同时根据本店独特的配方,分别配以“药引子”以增强药力,发挥其更好的治疗效果。那些比较著名的中药店堂,都有关于自己所制中成药的治疗、使用的专用手册,以供自己药堂司药应用。而这些手册类的书册,都属秘本,只在自己店堂工作的药工内部使用,而不向外流传的。所以至今在医药专书中,尚无有关“药引子”的专著。当然,另一方面临床医师,一向不把司药的知识当作必学的知识。自**因医药脱节,及其它各种原因,已使有关“药引子”知识逐步失传。
传统中医学,自伤寒、金匮起,所记述的经典处方,及以后的时方,各家的经验方,就已有加工成中成药后,服药时加用药引子,以使其药性发挥的更好。如《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服用时用淡盐水送下,以加强药物入肾温阳之功用。

中成药是按照固定处方备制的,有一定的治疗范围,由于临床病情错综复杂,患者往往同时得数种疾病,或虽主证相同,却兼挟不同症状,有时单用一种中成药治疗照顾不到全面情况。遇此,当将某中成药与药引或其它中成药或汤药配合应用。

中成药与药引配伍,是传统中成药临床使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药引子”又称引药,因为多数方剂没有药引的记载,有的虽有药引,也不一定在方中开出,而仅做口头交待,加以“药引子”药味少,药量小,特别容易被忽视。

总的归纳“药引子”的主要作用有:

1. 引经作用:药引可使各种药物的作用集中于某一部位或脏腑。如治疗肾阴亏的六味地黄丸,常用淡盐水送服,因咸能入肾,可引药性集中于肾,以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2. 增强疗效: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药中,常加入生姜、葱白为引,可增强发汗解表的疗效。

3. 解毒作用:有些生药有毒,如加入药引可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生姜能降低生南星、生半夏的毒性。

4. 矫味作用:有些中药苦涩难咽或有异味,如治疗小儿百日咳的鸡苦胆,则用红糖或冰糖为引,可减低其苦涩性味。

5. 保护胃肠道作用:有些药物影响消化功能,**胃肠道,影响消化吸收。如清热解暑的白虎汤,苦寒败胃,常加粳米,大枣为引,以护胃扶正。

[附]: 治疗感冒中成药使用药引配伍,外感表证,就是六淫之邪侵入肌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等。表证有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的不同。风寒表证治宜辛温解表法,常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清龙汤等;风热表证治宜辛凉解表法,常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石甘汤等。

一. 外感风热表证,证见发热、微感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苔薄白或稍黄、脉浮数者,常用辛凉解表药,代表方剂如:天津感冒片、麻杏止咳锭等。
   一般服法:可用温开水,或以芦根煎汤为引送服。
   药引配伍用法:
   1. 外感风热表证以发热、头痛、咽痛为主要症状时:
     a. 大青叶15g煎汤送服天津感冒片
     b. 头痛重时以清茶水送服
   2. 需加强清热、消炎、止痛功效时,以清茶或灯心草5g煎汤送服
   3. 需加强镇静化痰功效时(烦躁不安,喉中有痰),以钩藤10g、薄荷3g煎汤为引送服
   4. 食积内热素盛,兼感风热,需加强清热消导、祛风化食之功效,以薄荷5g煎汤为引送服;
     以焦三仙煎汤为引送服
   5. 外感风热,发热汗出症见时,以白糖15~30g冲汤为引送服
   6. 外感风热,咳嗽症状明显者,以梨子一个切碎煎汤为引送服
   7. 外感风热,烧热重,有惊厥之象,或小儿夜啼不安者,用薄荷3g、钩藤10g、僵蚕6g煎汤为引送服

二. 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常用辛温解表药,代表方剂如:葛根汤、小青龙汤等。
   一般服法;可用温开水、姜汤、红糖水为引送服。
   药引配伍用法:
   1. 外感风害,咳嗽症重,用葱须2~3棵、生姜3~5片、黄酒15~50g,加热后为引送服,服后取汁。
   2. 外感风寒,症见阳明头痛者,以白芷5g、川芎3g煎汤为引送服。
   3. 外感风寒,咳嗽痰喘、嗳气吞酸者,用麦冬10g、生姜3`~5片煎汤送服,或生姜3~5片煎汤为引。
   4. 外感风寒,头痛、烦渴、无汗者,用葱白2~3棵切碎煎汤为引送服;
          头痛、烦渴有汗者,用桂枝10g煎汤为引送服。
   5. 外感风寒,憎寒、壮热、无汗、头痛者,以紫苏10g煎汤为引送服。
   6. 外感风寒,恶心呕吐者,用木香3g、生姜3~5片煎汤为引送服。
   7. 外感伤风,咳嗽者,以桔梗6g、甘草3g煎汤为引,或葱白2~3棵、生姜3~5片煎汤为引。
   8. 外感风寒,兼夹食积、呕吐酸臭者,用焦三仙煎汤为引,或山楂、麦芽汤为引。
   9. 外感风寒,吐泻者,以苏叶10g煎汤为引,或苏叶10g、木瓜10g煎汤为引送服。
   10. 伤于风寒,挟惊发热者,以葱白生姜汤为引送服
   以上外感、风寒或风热,凡症见无精神、少气无力、不思饮食者,用生姜3~5片,大枣5~10枚煎汤为引送服;
   外感挟有伤食者,用三仙汤为引送服;
   外感呕吐者,用生姜汤为引送服;
   外感吐泻者,用苏叶汤为引送服。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8-3-12 19:50 编辑 ]
3# 板凳
发表于 2004-12-26 21:26 | 只看该作者
嗯!不错!加分鼓励!
4
发表于 2008-3-11 19:43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08-3-11 19:46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好,学习了.
6
发表于 2008-3-11 20:38 | 只看该作者
:handshake :victory:
7
发表于 2008-3-12 19:3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我见一名老中医,一大枣,核桃,为药引 ,效果非常,故当地人称大枣核桃先生。但不知怎摸用。
8
发表于 2016-6-25 18:3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整理分享!
9
发表于 2016-7-1 12:20 | 只看该作者
收了,谢谢了
10
发表于 2016-7-1 14:39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方剂药引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5 02: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