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2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分享】中风辨证中的九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9-10 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风辨证中的九个问题
西医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皆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荡畴。
[                                   b]一、诊断与鉴别
中风应与痫、厥、痉证鉴别。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昏迷清醒后多有后遗证,当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中、类中及中脏腑、中经络而施治。痫证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或发出异常叫声,醒后如常人,分发作与发作后施治。厥证昏迷时多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及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等症,可辨寒、热、气、血、痰、食、尸、蛔厥而随证治之。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大多数有发热以主症,病前多有外感风寒湿邪、热甚伤津、温热传营及内伤气血等病史,应辨明外感、内伤而论治。
                               急性脑血管疾患的西医鉴别诊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
发病率        28%        15%        50%        7%
有关病史        高血压        无特殊        动脉硬化        心脏病
好发病年龄        50以后        40以后        50以后        20—40
诱发因素        用力或情绪激动        用力或情绪激动        安静休息时        心房颤动心力
起病形式        较急        较急        较慢        急骤
头痛        常见        剧烈        少见而轻        少见而轻
呕吐        常见        常 见        少见        少见
昏迷        常深而持久        见于严重者        少见        少见
血压        甚高        一般正常        有的较高        正常
脑膜**征        少见        明显        无        无
偏瘫        有        少见        有        有
脑脊液压力        增高        增高        正常        正常
脑脊液化验        血性        血性        正常        正常
                                       二、真中与类中
       真中风中脏腑者较少,不超过百分之一,西北地区相对较多,男女老少皆可得之;中经络者各地较多见(面神经麻痹)。类中风各地常见,以老年男性为多(两者发病与地域性别年龄的关系)。两者均有卒然昏仆、半身不遂等临床表现,但真中风有六经之殂症,如恶风、发热、无汗可有汗等,类中风多无此等症状(有各自的临床特点)
真中风乃风邪乘虚而入,治疗上要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治真中风的常用方有:小续命汤(《千金方》),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语,寒热无汗或有汗,或神情闷乱。功用散风泄热,扶正祛邪。三化汤(《素问病机宜保命集》),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有便溺之阴隔,功用通利三焦。大秦艽汤(《医学发明》),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的中风症,功为养血祛风。牵正散(《杨氏家藏方》),治中风口眼歪邪,有祛风化痰之功。三生饮(《局方》),治中风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功为助阳祛寒,逐风痰通经络。
类中风乃阴阳失衡,在某些原因下诱发。治疗以滋、潜、摄、清降、豁痰为急务。常用方有:羚羊角汤,功平肝潜阳、息风定痉,用二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症见头痛如劈,痛连目珠,眩晕,手指震颤,甚则四肢抽搐。天麻钩藤饮,功增肝息风,滋阴清热,用二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镇肝息风汤,功镇肝潜阳,息风止痉,用二阴虚阳亢,肝风内动之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眩晕颠仆,不知人事,短实施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地黄饮子,功补肾益精、宁心开窍,用于中风失语,两足痿弱,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证属肾阴肾阳两虚者。导痰汤,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满。资寿解语汤,治中风舌强不语。
                                    三、本证与标证
不论真中与类中,都有本证和标证的问题。真中的本证是气血营卫偏虚,标证是虚邪贼风与气、火、痰、湿。类中之本证是阴阳气血亏损,尤以阴虚阳亢多见,标证乃气升、血升、火升、痰升,治疗时都要一一辨清本证为何,标证为何,分清标本缓急,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标本同治”,“标急于本,当先治标,本急于标,当先图本”等原则。其常用药物如下:
补气:桂心、桂圆肉、石菖蒲、远志补心气;山萸肉、天麻、菊花补肝气;白术、木香、扁豆补脾气;人参、黄芪补肺气;破故纸,鹿茸补肾气。
补血:当归、丹参、柏子仁、补心血;何首乌、阿胶补肝血;桂圆肉、黄精补脾;西洋参补肺;熟地、玄参、肉苁蓉补肾。
调营卫: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补阳:肉桂、附子、巴戟天、鹿茸。
滋阴:百合、麦冬滋心阴,白芍滋肝阴;玉竹 、沙参滋脾阴;花粉滋肺阴;生地、玄参、龟版滋肾阴。
祛风:桂枝(归心)、蝉蜕、白蒺藜、全蝎(归 肝);苍耳子( 归脾)、辛夷( 归肺);独活、桑寄生、细辛(归肾)。
散风:桂枝、荆芥、薄荷、防风、紫苏、细辛。
平肝熄风:白芍、钩藤、天麻、胡麻、黑芝麻、白菊花、山萸肉、龟版、蚕沙、全蝎、蜈蚣、羚羊角、牛黄、地龙、僵蚕。
平肝潜阳:石决明、代赭石、珍珠母、白芍、龙骨、牡蛎、磁石、罗布麻、刺蒺藜。
开窍:麝香、冰片、樟脑、苏合香、安息香、蟾酥、石菖蒲、远志。
降气:赭石;降香、枳实、杏仁苏子、栝蒌、葶苈子、旋覆花、川牛膝、沉香。
降火:黄连、栀子、龙胆草、夏枯草、苦丁茶、大黄、黄芩、桑白皮、知母、黄柏、丹皮。
降痰:射干、白矾、皂矾、贝母、花粉、栝蒌、杏仁、旋覆花、白果、诃子、礞石、巴豆霜炭。
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泽泻、苡仁、车前子。
湿化寒湿:胆星、半夏、白附子、白芥子、皂荚、白前、旋覆花。
清化痰热:桔梗、贝母、栝蒌、竹茹、海浮石、礞石、天竺黄、海藻、楷杷叶、海蛤壳、前胡。
                                                   四、经络与脏腑
中风要辨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以了解病情的浅深轻重,而明治疗方向和预后吉凶,中脏者神昏不语,口缓涎出;中腑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或者二便不通等症;中经手足不遂,言语不利,中络口眼歪斜,肌肤不仁,中脏治宜开窍、固脱,或镇肝潜阳、豁痰降火,或填阴补阳、温镇摄纳。中腑治宜平肝熄风,通腑和阳,或熄风涤痰,或益气活血。中经络者或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或滋阴潜阳平肝。中脏腑为深为重,中脏最深最重,中经络为浅为轻,中络更浅更轻;中脏腑尤其中脏预后差,中经络者预后较好。
舌象的变化,对中风的轻重进退,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舌质淡红、苔薄白,表示病情轻而预后良好;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伴有舌颤,表示肝风内动之险候。舌质由红变瘀、表示瘀血内结;舌苔由白变黄,表示病情加重,兼有热象;由红转瘀为病进,由瘀转红、红转淡红为病退,若舌苔由厚转薄、由黄转白,表示病情好转;若由白转黄、由薄转厚,表示病情进展。
                                                              闭证与脱证
中腑当辨闭证与脱症。闭证为实,昏仆后牙关紧闭(即口噤),两拳握固,痰盛,二便闭,脉弦滑,治当开窍,急用通关散,吹少许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脱证为虚,昏仆后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呼吸微弱(或声如鼾鸣),汗出职油(肺绝),脉细弱,治当固脱。如果闭证用固,无异“实实”,脱证用开,便是“虚虚”,虚虚实实,死可立待。在临床中,往往闭脱并见,或先闭后脱,抢救得当,也可由脱转闭,闭脱之间当分,又不能截然而分,既有联系,又可转化。
                                                六、阴闭与阳闭
对中脏闭证还要辨阴闭与阳闭。阴闭者面白唇紫,四肢不显,舌苔白腻,脉沉滑,当用辛湿开窍,急针太冲、人中、丰隆等,速灌苏合香一丸,姜汁化开或细辛煎汤化开暂藉开窍,并服导痰汤加天单板机、全蝎以熄 风豁痰。如口噤不开者,用破根散(南星1。5克,冰片少许,研面)以中指点末牙根;或用白矾15克,盐花0。3,研细,揩牙根,更以15克绵裹安牙尽头,待病情稳定后,用豨莶至阳汤(任应秋方:九制豨莶草、黄芪、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川芎、红花、细辛、防风、牛膝、牛膝、僵蚕、苏木)。
阳闭者面赤气粗,四肢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应予辛凉开窍,立针人中、太冲、丰隆及十二井穴出血即服至宝丹0。9克,或服安宫牛黄一丸,用竹沥化开服,或用石菖蒲、远志煎汤化开服。暂藉开窍(因脑麝芳香走窜,能助激动,为害甚烈,故可暂不可久)。如痰盛者煎涤痰汤,化上丸散服,继服羚羊角汤加减。口噤者,用乌梅肉擦牙。待病情稳定后,改用豨莶至阴汤(任应秋方:制豨莶草、干地黄、盐知母、当归、枸杞、炒赤芍、龟版、牛膝、菊花、郁金、丹参、黄柏)。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白山 + 1 正是中医辨治中风的 .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9-18 21:11 | 只看该作者
还少三条,请楼主补发上来,期待中。
3# 板凳
发表于 2006-9-20 09: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签到
4
发表于 2006-9-20 10:07 | 只看该作者
              七、辨阴虚阳虚
  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辨证的两大关键。因为中风的根本原因,都是正气大虚,转运之权失司,若猝为时令升降敛散之气所影响,则不能适应而引发中风。
  阴虚与阳虚之中,还当分辨阳虚有阴盛,有阴不盛的;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的。阴盛者,见寒冷治以重热,阴不盛的,见寒躁,治以温润。阳盛者,见燥热,治以凉润,阳不盛的,见虚燥,治以温润。阳虚者,药取其气,气重在辛,阴虚者,药取其味,味重在酸,总须重佐之活血。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能经气。
  阳虚者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则卒然晕厥,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冷,呼吸微弱等。用任应秋方:豨莶至阳汤合芪附汤
  阴虚者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突然昏迷,言语不利,尿闭便秘等。可用豨莶至阴汤合大补阴丸。
             八、辨证与辨脉
  中风要从脉辨证,以脉合证。辨证尤要重脉。按脉如浮紧、浮洪大的属地表邪,而用药有辛温、辛凉之不同;细数、弦数的属于肝火、内风,而有滋阴、清泄的区别;尤其是浮洪、浮大而按之空虚的,或者尺部独不足的,每见戴阳、虚烦、假热之象。中风若不辨脉,很难判断分辨。 
  

[ 本帖最后由 雨中的云 于 2006-9-20 10:09 编辑 ]
5
发表于 2006-9-20 12:31 | 只看该作者
好   真的一個好字
6
发表于 2011-11-2 17: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好,是不是没有人顶你,我顶你,看你的第九个问题。
7
发表于 2013-12-13 21:58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啊,第九条(=@__@=)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