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7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电基础] 如何短时间了解常用心电图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如何短时间了解常用心电图分析
2# 沙发
发表于 2014-7-26 12:32 | 只看该作者
一、总的阅读 首先是把整份心电图浏览一下,目的是了解心电图的记录质量如何,是否适合进行分析及诊断。具体说来,主要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导联的数目:通常,一份好的心电图,应该是肢体导联(简称肢导,即I、II、III、aVR、aVL、aVF)及胸前导联(简称胸导,即V1-V6)共12个导联均齐备,并且至少有1个导联(常为II、V1或V5中之一)作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记录。如果是为了分析心律失常,则最好是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否则最少也应是每3个导联作为一组进行同步记录。之所以强调“同步”,是因为P波出现的规律对诊断心律失常攸关重要,然而P波又并非在每一个导联都能清晰记录到(通常以II、III、aVF及V1为明显)。此外,对于怀疑有心肌缺血、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患者,应描记18导联心电图,即加作右胸导联(V3R-V5R)及后壁导联(V7-V9)的描记,以免漏诊右心室及左心室后壁的梗死。   2、各导联的标记是否正确。例如,如果V1、V2、V3的标记错误,很有可能得出“胸导递增不足”的结论,进而会怀疑是否有前(间)壁心肌梗死的可能。   3、各导联在粘贴时,是否有上下倒置的情况。在窦性心律时,这一问题很容易发现,因为PR间期较QT间期短得多。但如果在心动过速时,要么P波不容易找到(融合于T波或QRS波中),要么PR间期与QT间期相近,此时如果未发现有粘贴倒置的情况,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有无导联线错接的情况。最常见的是左、右上肢导联线反接后,可表现为假性“右位心”。此外,V1和V2的电极位置也很重要,如果电极位置上、下移动1个肋间隙,即可导致P波及QRS波的形态发生根本的改变,从而导致误诊。   5、所记录的心电图是否有伪差。当伪差大到影响心电图的分析时,则应重新记录一份质量好的心电图。  二、必要的测量包括以下内容:   1、P波的振幅   2、P波的时程   3、PP间期,进而推算心房的频率(房率)   4、PR间期   5、QRS波群中各波的振幅   6、QRS波的时程   7、RR间期,进而推算心室的频率(室率)   8、ST段有否抬高或压低,以及抬高或压低的幅度   9、QT间期(注意非QU间期),结合RR间期可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   10、T波的振幅  三、对各波群波形及波群之间相关关系的观察   1、P波的形态:对判断是否为窦性心律很重要。窦性P波的特点是:频率为60-100次/分,通常情况下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立。需要注意的是,过去认为窦房结只是一个“点”状的结构,而目前已知窦房结实际上是长约1-1.5cm的条状结构。如果心房的主导节律点(即起搏点)依次由窦房结的最高点向最低点移行,此时P波的形态就会由“正常”形态向I、II、aVF导联倒立的P波形态过渡,此即所谓的“游走心律”。也基于同样的道理,不能一见到I、II、aVF导联倒立的P波,即一概认为是“逆行P波”或“冠状窦心律”,因为也可能是窦房结下部发放冲动产生的P波。   2、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主要用于诊断心律失常。例如,对于宽QRS波心动过速,如果QRS波的频率高于P波的频率(即室房分离),则高度提示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3、QRS波的形态:例如,V1导联表现为rsR’图形时,结合QRS波群时程变宽,即可确诊右束支阻滞。又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未进行及时的血运重建治疗,常会于梗死区对应的导联上记录到“病理性Q波”。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病理性Q波”均提示有心肌梗死,因为心肌病、脑血管意外也可出现异常Q波。另一方面,当患者合并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或植入有起搏器时,则易掩盖心肌梗死的特征性Q波改变。   4、T波的形态:注意是否在原应直立的导联,出现了倒立的T波。   5、是否出现振幅明显增高的U波(U波>0.1mV)。如果是,则应高度警惕低血钾的可能。  四、系统总结心电图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主导节律   2、并存的心律失常   3、是否有特征性的P波改变:如传统上所称的“肺型P波”或“二尖瓣型P波”   4、电轴改变   5、特征性的ORS波群改变:如“肢导低电压”、“左室高电压”及“QRS波群电交替”等。   6、ST-T改变   7、U波的出现及病理性改变  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心电图诊断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及发展,目前人们对体表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电图的诊断价值,并没有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么大;即使是对于心脏疾患,其诊断价值也有局限。例如,心电图表现有“高电压”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未必会有心腔的扩大或心肌的肥厚;又如,有ST段压低及T波的倒立的患者,往往易诊断为“心肌缺血”或“冠心病”,但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同位素运动心肌显像检查时,可能未必会有冠状动脉病变或心肌缺血的依据。   当然,心电图也确实可以诊断一部分疾病。例如,它对心律失常即有确诊的价值。不过对于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体表12导联心电图未必能提供充分的信息,此时往往需要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方可明确。此外,当出现相应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时,结合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及急性心包积液等也可获得确诊。另外,虽然单次静态的ST-T改变对诊断心肌缺血并无意义,但如果在不同时期所记录的心电图上,ST-T有明显的动态改变(尤其当胸痛发作时),则高度提示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   鉴于以上认识,建议心电图工作者在发报告时,除了上述几种能确诊的疾患外,应慎作临床诊断,一般以描述性分析即可。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在分析一份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时,则需尽可能考虑到各种临床情况,具体可按全身→局部、外→内的思路进行排查,顺序如下:   1、全身性疾患或病理状态:如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及药物中毒。心电图较有诊断意义的有:低血钾、高血钾、洋地黄中毒等。   2、胸腔、肺疾患:如胸腔积液气胸肺气肿等。多表现为肢导低电压。肺气肿时还可能出现P波的高尖。   3、心包疾患:主要是心包积液。大量心包积液时,常有QRS波群电交替,有时合并有ST-T改变,是由于心包炎症累及心外膜下心肌所致。   4、与心脏相连的血管疾患:如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病变、或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等。   5、传导系统异常:即心律失常。心电图对此有确诊意义。   6、心肌自身的病变:包括心肌的肥厚、炎症、梗死、及各种特异及非特异的心肌病等。心肌病中,心电图最有提示意义的是肥厚型心肌病。   7、瓣膜疾患:心电图对瓣膜病无直接的诊断价值,只能反应其部分的病理变化。   8、心腔的扩大:心腔扩大是一种病理状态,它本身不是一个***的疾患,往往是其它心脏疾患形成的后果。    一般通过以上的步骤,就基本上能把握住心电图所能传递的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了。

8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毕祖+1讲得好
  • zhangfeiyan+1非常感谢你
  • trg+3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 htchb+3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8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4-7-27 19: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上网友的热心解答,这个问题本身就很难回答圆满,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难有更科学的捷径啊!
4
发表于 2014-7-27 19:21 | 只看该作者
明白心电向量学之后就入门了,不然记不住
5
发表于 2014-7-31 20:5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上网友的热心解答指导,如此详尽的解答让我受益匪浅,谢谢,鲜花送给你!
6
发表于 2014-8-9 12:3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我也是记不住这些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0 08: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