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海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6-10-15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拍了一些新的,也补充了一些前面的,因为今天没时间,慢慢放吧
92
发表于 2006-10-15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这次比前面的要清楚,长一处的,都是自生自灭,记得小时候有很多,现在不多见了
93
发表于 2006-10-1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黑糊糊 + 1 拍的很好,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94
发表于 2006-10-1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补几张较清晰的蛇蜕,上次那两张实在不过眼,又补拍了一次,呵呵,见笑了
95
发表于 2006-10-1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再发个新的
96
发表于 2006-10-1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枸橘
(《纲目》)
【异名】臭橘(《本草图经》),枸棘子(《履巉岩本草》),野橙子(《纲目》),唐橘(《中国树木分类学》),枸橘李、钢橘子(《江苏植药志》),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芸香料植物枸橘的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枸橘,又名:枳(《周礼》),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铁篱寨、臭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5~7米。茎枝具粗大腋生的棘刺,刺长3~4厘米,基部扁平;幼枝光滑无毛,青绿色,扁而具棱;老枝**。3出复叶,总叶柄长1~3匣米,具翼;顶生小叶片椭圆形至倒卵形,长2.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侧生小叶较小,基部偏斜边缘均有波形锯齿。花生于二年生枝上叶腋,通常先叶开放;萼片5,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长椭圆状倒卵形,长8~10毫米;雄蕊8~10,或多至20枚,离生;子房上位,具短柔毛,6~8室,花柱粗短。柑果圆球形,直径2~4厘米,熟时黄色,芳香。花期4~5月。9~10月果熟。
各地多栽培作绿篱。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枳根皮)、树皮屑(枳茹)、棘刺(枸橘刺)、叶(枸橘叶)、幼果(枳实)、将成熟的果实(枳壳)、种子(枸橘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未成熟时采摘,日晒夜露,至全部干燥。
【药材】干燥果实呈圆球形,直径2~3.5厘米,表面黄色或黄绿色,散有无数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短柔毛,顶端有显明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存在,断面果皮厚2~3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散有黄色油点,中间有6~8果瓤,每瓢内有黄白色长椭圆形的种子数粒。
产江苏、浙江、四川、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果实含积属甙、橙皮甙、野漆树甙、柚皮甙、新橙皮甙等黄酮类。柚皮甙只存在于果皮,果肉中不含。早年从果实中分出的枸橘甙即是枳属甙,还含生物碱茵芋碱。
果皮含挥发油约0.47%,中含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莰烯、γ-松油烯、对-聚伞花素、石竹烯等。
【炮制】清水洗净,浸泡,取出,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辛苦,温。
①《本经逢原》:"辛,温,无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辛苦,温。"
【功用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治胸腹胀满,胃痛,疝气,睾丸肿胀,**结核,子宫下垂,跌打损伤;解酒毒。
①《本经逢原》:"破气散热,解酒毒。"
②《纲目拾遗》:"疗子痈及疝气,整个枸橘煅存性,研末,陈酒送服。"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④《中国药植图鉴》:"发汗,健胃

枸橘叶
(《纲目》)
【异名】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叶片,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化学成分】叶含枳属甙、新枳属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甙。花含枳属甙。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用主治】理气,祛风,消肿,散结。
①《茶谱》:"嫩叶煎汤代茶,去风。"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行气,消结,止呕。治噎膈反胃,呕吐,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炒研作散剂。
【选方】①治下痢脓血,后重:枸橘叶、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下二钱服。又治喉瘘,消肿导毒。(《纲目》)
②治咽喉生疮,层层如迭,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臭橘叶,煎汤连服。(《夏子益治奇疾方》)

枸橘刺
(《纲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树上的棘刺。植物形态详"枸橘"条。
【功用主治】《纲目》:"风虫牙痛,每以一合煎汁含之。"
97
发表于 2006-10-15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浮萍

【拼 音】:FUPING
【英文名】:Common Ducksmeat Herb
【来 源】: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
【功 效】:发汗,祛风,行水,清热,解毒。
【主 治】:治时行热痈,斑疹不透,风热痛疹,皮肤瘙痒,水肿,经闭,疮,丹毒,烫伤。

【性味归经】:辛,寒。①《本经》:  "味辛,寒。"②《别录》:  "酸,无毒。"③《滇南本草》:  " 性寒,味苦。"④《医林纂要》:  "辛,平,有咸味。"
入肺经。①《纲目》:  "入肺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小肠二经。"③ 《本草求真》:  "人肝、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l~2钱(鲜看0.5~l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研末撤或调敷。
【用药忌宜】:①《本草经疏》:"表气虚而自汗看匆用。"②名本草从新》:"非大实大热,不可轻试。"③《得配本草》:"血虚肤燥,气虚风痛,二者禁用。"

【别 名】:苹(《尔雅》)、水萍、水花(喀本经》)、浮萍、藻(《尔雅》郭理注)、萍子草(《补缺肘后方》)、水自、水苏(《别录》)、小萍子(《本草拾遗》)、浮萍草(名本草图经》)、水蔡(《品汇精要》)、水帘、九子萍(《群芳谱》)、田萍(《中药志》)
【处方名】:浮萍、浮萍草
【商品名】:紫萍:又名紫背浮萍。腹面呈淡绿色至灰绿色,背面呈棕绿色至紫棕色者。以色绿、背紫、干燥、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青萍:又名绿背浮萍。叶状体腹背两面均呈绿色者。以色绿、干燥、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6~9月间捞取,晒干。
【拉丁名】:药材 Herba Spirodelae原植物①紫背浮萍(《圣济总录》)Spirodela polyrr-hiza  Schleid. ②青萍(《世医得效方》)Lemna minor L.
【考 证】:出自《唐本草》①《唐本草》:"水萍者,有三种:大者名苹;水中又有蒋菜,亦相似而叶圆;水上小浮萍主火疮。"②《本草拾遗》:"小萍子是沟渠间者。……《神农本草经》云水萍,应是小者。"③《纲目》:本草》所用水萍,乃小浮萍,非大苹也,陶苏俱以大苹注之误矣。萍之与苹,音虽相近,字却不同,形亦沮别。浮萍处处池泽止水中甚多,季春始生。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一种背面皆绿者。一种面青背紫赤若血者,谓之紫萍,入药为良。七月采之。po紫背浮萍,七月采之,拣净,以竹筛摊晒,下置水一盆映之,即易干。"④《本草求真》:"浮萍,烧烟辟蚊亦佳。但气虚切勿近企巴。"
【生药材鉴定】:显微鉴定:叶状体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微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 个。下表皮细胞垂周壁{MOD}直,无气孔。上表皮内侧的叶肉细胞类多角形,有的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3-30μm,有的细胞较大,长圆形,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17-100μm,近下表皮细胞处为通气组织,由薄壁细胞组成,有大的细胞间隙。
【中药化学成分】:紫背浮萍含醋酸钾及氯化钾"及碘、澳等物质"。青萍含多量维生素 B1、B2、C等水溶性维生素",木犀草案-7-口-葡萄糖贰、8-经基木犀草案-8-β-葡萄糖贰等黄酮类及碘、摸等物质。其多糖是D-洋芜萎糖(D-Apiose)的丰富来源。尚含树脂、蜡质、图类、nj6绿素、糖、蛋白质、粘液质、鞠质等。全草主要含荭草素(orien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monoglucoside)、牡荆素(vitex-in)、**斯菊甙(apigenin-7- monoglucoside,cosmosiin)等,另含鞣质,以及类脂化合物,其中含亚麻酸、棕榈酸、亚油酸等。尚含β-胡萝卜烯(β-carotene)、叶黄素(lutein)、醋酸钾、氯化钾。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乙酸提取液,蒸干后加蒸馏水溶解,加镁粉少量及浓盐酸2滴,加热至沸,显橙色。(检查黄酮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黑糊糊 + 1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98
发表于 2006-10-1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青葙子
Semen Celosiae
(英)Feather Cockscomb Seed
别名 野鸡冠花、狼尾花、大尾鸡冠花。
来源 为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种子。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m。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cm,宽1~3cm。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干膜质,淡红色,后变白色,苞片3;花被片5;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于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几遍全国。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
性状 种子扁圆形,少数圆肾形,直径1~1.5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
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淀粉、烟酸、硝酸钾。
性味 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99
发表于 2006-10-17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侧柏叶

【拼 音】:CEBAIYE
【英文名】:Chinese Arborvitae Twig
【来 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
【功 效】: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
【主 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
【性味归经】:苦涩,寒。①《药性论》:“味苦辛,性涩。”②《本草图经》:“性寒。”③《药品化义》: “味苦涩,性凉。”
入心、肝、大肠经。①《药品化义》:“入肝、心、脾、肺四经。”②《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①《药性论》:“与酒相宜。”②《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药物配伍】:配白芍,凉血止血、清热;配干姜炭,凉血止血、温中;配生地,凉血止血、清热止津;配蒲黄,止血行血、敛阳养血;配黄连,凉血止血、清热泻火。
【别 名】:柏叶(《金匮要略》)、丛柏叶(《闽东本草》)。侧柏(《药性论》),又名:柏(《诗经》)、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黄心柏、扁松、云片柏、松蟠、片松、喜柏
【处方名】:侧柏、侧柏叶、柏叶、鲜侧柏叶、炒侧柏叶、侧柏叶炭、侧柏炭、生侧柏叶
处方中写柏叶、侧柏或侧柏叶均指生侧柏叶,为原药去杂质,晒干,生用入药者。
炒侧柏叶简称炒侧柏。为侧柏叶晒干后用文火微炒后入药者。
侧柏叶炭简称侧柏炭。为侧柏叶晒干后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晒干入药者。
鲜侧柏叶为新采集的侧柏叶鲜品入药者。
【商品名】:侧柏叶,以叶肥枝嫩、干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柏根白皮)、树枝(柏枝节)、种仁(柏子仁)、树脂(柏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收,剪取小枝,晾干。
【拉丁名】:药材Cacumen Platycladi原植物侧柏(《药性论》) Biota  orientalis (L.)Endl.
【炮制方法】:侧柏叶:拣净杂质,揉碎去梗,筛净灰屑。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药性论》;《纲目》:“柏有数种,入药惟取叶扁而侧生者,故曰扁柏。”“其树耸直,其皮薄,其肌腻,其花细琐,其实成丛,状如小铃。霜后四裂,中有数子,大如麦粒,芬芳可爱。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松桧相半者,桧柏也。峨眉山中一种竹叶柏身者,谓之竹柏。”
【生药材鉴定】:干燥枝叶,长短不一,分支稠密。叶为细小鳞片状,贴伏于扁平的枝上,交互对生,青绿色。小枝扁平,线形,外表棕褐色。质脆,易折断。微有清香气,味微苦,微辛。以叶嫩、青绿色、无碎未者为佳。[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地区所用的侧柏叶,为喜马拉雅柏木 Cupressustorulosa  D.   Don 和曲枝柏 Sabina  recurva  (Buch. 一Ham.)Antoine 的叶。上述植物的种仁,在当地亦作柏子仁入药。显微鉴定: 小枝及叶横切面:小枝类圆形或圆多角形,边缘与两两相对的叶连结呈突起状。枝表皮细胞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壁稍厚,外壁尤厚;皮层薄壁细胞大,形状不规则,紧靠中柱有厚壁细胞1-2列排列成两个半圆环状,厚壁细胞类长方形,具圆形纹孔;中柱维管束环列,韧皮部散有厚壁细胞,木质部由管胞组成;中央髓部小。叶类三角形;表皮细胞1列,叶肉薄壁细胞分化不明显;叶脉维管束外韧型,位于近小枝一侧,略呈弯月状,木质部由管胞组成。本品薄壁组织中有树脂道。
【中药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0.6~1%,中含侧柏烯(Thu-Jene)、侧柏酮(Thujone)、小茴香酮(Fenchone)、蒎烯(Pin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等;黄酮类中有香橙素(Aromadendrin)、槲皮素(Quercetin)、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等。新鲜侧柏叶的粗制总黄酮含量为 1.72%。还含鞣质、树脂、维生素C等。含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和蜡质等。(1)挥发油中主要含小茴香酮(fenchone)、樟脑、乙酸龙脑酯、萜醇和萜类化合物。(2)黄酮类化合物有槲皮素、杨梅黄素(myricetin)、山柰素、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和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并认为止血成分为槲皮甙和鞣质的混合物。(3)蜡化皂化后得到有机酸占81%,其中主要为杜松酸(juniperic acid),及微量的桧酸(sabinic acid),有机酸多以聚内酯(estolide)的状态存在。蜡质皂化后尚得到7%的十六烷-1,16-二醇(hex-adecane-l,16-diol)、三十五烷。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5g,**脱脂后用乙醇10ml回流提取半小时,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干后,喷2%三氯化铝乙醇试液,烘干,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示黄酮)
100
发表于 2006-10-1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柏子仁,又名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是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药用始载于汉朝的《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称其有“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的记载。关于它的功效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在汉武帝当政时,终南山中有一条便道,为往来客商马帮的必经之路。有一年,人们传说山中出了个长发黑毛怪,其跳坑跨涧、攀树越岭,灵如猿猴,快似羚羊。于是人心惶惶,商贾非结伙成群不敢过山。消息传到县令耳中,县令怀疑是强人剪径而耍的花招,于是便命令猎户围剿怪物。谁知捕获的怪物竟然是一位中年毛女。据毛女说,她原来是秦王的宫女,秦王被灭后逃入终南山,饥寒交迫,无以充饥。适遇一白发老翁,教她饥食柏子仁,渴饮柏汁。初时只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满口香甜,舌上生津,以至于不饥不渴,身轻体健,夏不觉热,冬无寒意。时逾两百多岁仍不见老。毛女生服柏子仁长寿的消息一出,世人争相服

用。

  柏子仁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并以粒大饱满、颜色黄白、油润肥厚者为佳。祖国医学认为,柏子仁性平、味甘,入心、脾、肝经,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敛汗生津的功效,可以治虚烦不眠、惊悸健忘、遗精、盗汗、便秘等症。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柏子仁内含大量植物脂肪和少量挥发油,虽然不是长生不老之药却对阴虚精亏、老年虚秘、劳损低热等虚损性疾病大有裨益。

  著名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就是以柏子仁为主,配以枸杞子、麦冬、当归、党参、枣仁等精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之症。柏子仁除了有上述功用外,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其与蜂蜜配伍,若再加上核桃仁,煮粥食之,对于年老体弱多病之人出现的肠燥便秘尤为适宜。
101
发表于 2006-10-1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臭梧桐
【拼 音】:CHOUWUTONG



【英文名】:Harlequin Glorybower Leaf and Twig



【来 源】:为马鞭草料植物臭梧桐的嫩枝及叶。



【功 效】:祛风湿,降血压。



【主 治】: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①本草图经》:"治疟。"②《纲目拾遗》:"洗鹅掌风、一切疮疥,煎汤洗汗斑。湿火腿肿久不愈者,同蔷阎字浸酒服。并能治一切风湿,止痔肿,煎酒服。治臁疮,捣烂作饼,加桐油贴。 "③《岭南来药录》: "治一切痈疽,捣烂罨之。"④《现代实用中药》:"治温疟,胸中痰结,一切风湿,四肢脉络壅塞不舒,消臌,止痢。"⑤《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止痛,降血压。"



【性味归经】:味苦带甘。



入肝,胆,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 1~2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别 名】:海州常山(《本草图经》)、海桐(《群芳谱》)、臭桐(《广群芳谱》)、臭芙蓉(《百草镜》)、地梧桐(《养生经验合集》)、秋叶、八角梧桐(汪连仕《采药书》)、凤眼子(《质问本草》)、泡花桐(《中国树木分类学》)、楸叶常山(《现代实用中药》)、矮桐子、岩桐子(《中国药植志》)



【处方名】:臭梧桐、臭梧桐叶、八角梧桐叶



【商品名】:臭梧桐、臭梧桐叶,以枝嫩叶肥、干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花(臭梧桐花)、果实(臭梧桐子)、根(臭梧桐根),以及根皮捣成的胶汁(土阿魏)亦供药用。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甚广,由河北南至浙江、福建,西至湖北、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开花后采,或在6~7月开花前采,割取花枝及叶,捆扎成束,晒干。



【拉丁名】:药材Folium et Ramulus Clerodendri Trichotomi原植物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



【炮制方法】: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 l厘米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考 证】:出自《采药书》。



【生药材鉴定】:干燥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棕褐色,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厂卵形以至椭圆形,上面灰绿色,背面黄绿色,具短柔毛,叶片多已皱缩、卷曲,或破碎;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多已枯萎,黄棕色,有长梗,雄蕊突出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果实一枚,灰褐色,三棱状卵形,有皱缩纹理。枝叶质脆易折断,小枝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髓中有淡黄色分隔。有特异臭气,味苦而涩。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安徽等地。



【中药化学成分】:叶含海外常山素(Clerodend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 生物碱 、刺槐素-7-二葡萄糖醛酸甙[Aeaeetin-7-glueurono-(1-2)-glueuronide〕 。并分离出二种分子式各为 C24H34O9或 C24H36O10, C23H32O9或C25H34O10的苦味成分 。本品尚含臭梧桐素甲(Clerodendronin A)、臭梧桐素乙 、海州常山苦素A(Clerodendrin A)及海州常山苦素B 。 叶含海州常山甙甲(clerodendrin A)、海州常山甙乙(clerodendrin B, acacetin-7-diglucuronide)、海州常山苦味素甲(clerodendrin)及异构体乙,以及其它苦味质和内消旋肌醇(mesoinsitol),另含库沙甙(kusaginin),尚含臭梧桐甙(cleroden-droside)。
102
发表于 2006-10-17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红色的是种子下的宿萼,不是花啊
103
发表于 2006-10-17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枸骨叶

类  别:        叶类
英文名:        Chinese Holy Leaf
别  名:        功劳叶、苦丁茶、八角刺。

来  源:        为冬青科植物枸骨llex cornuta Lindl. 的叶。

采  制: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  味:        叶类长方形或椭圆状长方形,偶有卵圆形,边缘反卷,有硬尖刺5~11个,先端3刺常等大,边缘刺大小相间排列,卵圆形叶无刺。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叶脉羽状,叶柄长约2cm。革质,厚而硬。味微苦。性凉,味苦。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约3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互生,革质,近长方形,长4~10cm,宽1.5~4cm,,先端有3枚刺齿,中央的刺齿反曲,基部两侧各有1~2刺齿,有的全缘,基部圆形,边缘硬骨质。花小,杂性; 花萼4裂;花瓣4,黄绿色,基部愈合;雄蕊4;子房上位,4~6室。果实球形,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长地:        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及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oxycoumarin)、三萜烯(triterpenes)、**(caffeine)、皂甙、鞣质、苦味质。
功能主治:        补肝肾,养气血,祛风湿。用于肺痨咳嗽、劳伤失血、腰膝痿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104
发表于 2006-10-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臭椿皮(苦椿皮、椿樗白皮、樗皮)
[药物]  为植物苦木科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根皮或树皮。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春夏采挖,除去栓皮,切片,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药化]  根皮含苦楝素、鞣质及苦木素。树皮含臭椿酮、臭椿苦内酯及苦木素等。
    [药理]  (1)煎剂对小鼠肉瘤S180、S37、白血病L16、及Hela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2)煎剂及臭椿酮能杀灭阿米巴原虫与**滴虫,并能抑制其它寄生虫的活动,煎液与鞣质有收敛、止血作用。
    (3)10%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药性]  苦、涩、寒。归肝、肾、胃、大肠经。
    [药效]  败毒抗癌、固涩止血、杀虫治痢。
    [药用]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宫颈癌  臭椿皮、半枝莲、凤尾草各30克,白芍、黄柏各15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出血渐止,白带明显减少,肿物缩小,宫颈恢复光滑。滋养叶细胞癌  鲜臭椿皮1000克,麦糠500克  加水3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每服50毫升,日3次。同时并用煎剂行局部涂布。内服外涂20天后,水泡状肿块与疼痛消失,流血停止,青蛙试验转为阴性。结肠癌  臭椿皮、蚤休、槐花炭各15克,蓖麻子(碎)6克,贯众、香附各12克,山豆根、白茅根各30克,藤梨根60克  水煎2 次分服,日1剂。持续服用能使肿块、结节消减,溃疡修复,血样粘液减少,梗阻症状缓解。直肠癌  臭椿皮12克,广木香6克,苦参、白头翁、秦皮各9克,地榆炭、天花果各15克,薏苡仁20克,半枝莲30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粘液血便减少,肿疡缩小,便阻及**症状缓解,大便逐渐通畅,病情好转。
    (2)固涩止血,用于滑泄下血:滑利清血  臭椿皮、地榆各等份   研末,醋和为丸,每服9克,日3服,用苍术6克煎汤送。脏毒下血  臭椿皮适量  研末,枣肉和为温白丸,梧子大,每服9克,日3服,淡酒下。
    (3)杀虫治痢,用于虫疳痢疾:虫疳泻痢  臭椿皮30克,粟米(粉)15克  研匀,以蜜和作丸,每服9克,日3服,温开水送,以瘥为度。细菌性痢疾  臭椿皮30克  水煎2次分服。或用100%流浸膏,成人每服10~15毫升,小儿每岁1~2毫升,日3次,饭前服。亦可同时作保留灌肠,每次300毫升,用水稀释10倍使用。平均治愈时间为6.5天,体温降至正常为1.5天,腹泻控制平均为2.5天,大便恢复正常平均为3天。阿米巴痢疾  臭椿皮100克  加水600毫升,煎汁,浓缩至100毫升,为1:1煎剂。每服10毫升,日3次。7天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每日剂量可增至60毫升。连续给药15天以上,未见不良反应。经用药7~24天,平均8.5天治愈。随访观察6个月未见有复发者。
    [药量]   煎剂:3~80克(鲜品倍量)。丸散:3~27克。外用:适量。
105
发表于 2006-10-17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香 附 RhizomaCyperi
  (英) NutgrassGalingaleRhizome
  别名 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秆单生,有三锐棱。叶基生,窄线形,先端尖;叶鞘闭合包于秆上。花序复穗状,3~6个在茎顶排成伞状,有叶状总苞2~4片,与花序几等长或长于花序;小穗宽线形,鳞片 2 列,卵形,膜质,两侧紫红色,每鳞片有 1花。小坚果长圆倒卵形,三棱状,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主产山东、浙江、福建、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燎去毛须,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晒干或燎后直接晒干。
  性状 根茎纺锤形,长1.5~3.5cm,直授0.5~lcm。表面紫棕色或焦黑色,具纵皱纹,有6~10个略隆起的环节,节处有棕色毛须及残留根痕;去净毛须者较光滑,环节不明显。质硬,经蒸煮者断面黄棕色,角质样;生晒者断面显粉性,内皮层环纹明显,中柱有点状维管束散在。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香附醇(cyperol)、香附烯(cyperene)、芹子烯(β-selinene)、α-,β-香附酮(α-,β-cyperone)、广藿香酮(patchoulenone)、柠檬烯、桉油精、蒎烯;尚含齐墩果酸及齐墩果酸甙。
  性味 性平,味辛、微苦、甘。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胀痛。
106
发表于 2006-10-17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前面看人家发了那种大叶子的红蓼(水红花子),很有感触,小时候也种过,我们叫稻穗花,可惜现在很难见了.
   我这里发几组同科的植物,均为野生的,只是命名不一定准确,还请那位大侠指正,谢谢
107
发表于 2006-10-1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水蓼
(《唐本草》)
【异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子草、红蓼子草(《重庆草药》),白辣蓼(《中国药植图鉴》),胡辣蓼(《东北植药图志》),痛骨消(《广西药植名录》),红辣蓼(《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假辣蓼,斑蕉萆(《广西中草药》),水辣蓼、小叶辣蓼(《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蓼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
生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实(寥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红褐色至红紫色,有浅纵皱,节部膨大;质坚而脆,断面稍呈纤维性,皮部菲薄,浅砖红色,本部白色,中空。叶片干枯,灰绿或黄棕色,多皱缩破碎;托叶鞘状,棕黄色,常破裂。有时带花序,花多数脱落,花蕾米粒状。味辛辣。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蓼的种类很多,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
【性味】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冷,无毒。"
③《纲目》:"蓼叶,辛,温,无毒。"
④《本草求原》:"苦湿,平。"
【功用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①《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③《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④《纲目》:"杀虫。"
⑤《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⑦《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⑧《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②《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选方】①治干霍乱不吐利,四肢烦,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择切)各二两。上二味,以水五盏,煎取三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水蓼饮)
②治风寒太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水泻:红辣蓼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麦芽四钱。水煎,早晚饭前二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脚痛成疮:水蓼(锉)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候疮干自安。(《经验方》)
⑦治阴发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鲜蓼草十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石灰一两。二味调匀,入磁罐收贮封固。如遇阴毒,将笔蘸点患处,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外科启玄》蓼草膏)
⑧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
⑨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鲜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装胶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龄酌减。重症可用干草2~3两(鲜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总量4~6两,直至症状消失盾再服1剂。治疗菌痢、肠炎182例,有效率约95%。疗程1~3天。有报道用30%水蓼煎剂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儿酌减。治疗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药物治愈。疗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泻及制菌作用,无抗药性。
②治疗子宫出血
采用水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内,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没,常温静置48小时(每天搅拌3次),然后过滤,得滤液约2000毫升,密闭贮存。每服20毫升,2小时1次。共治疗子宫出血20例,疗程1~4天,全部治愈。
108
发表于 2006-10-17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辣蓼草

(《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柳叶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柳叶蓼,又名:绵毛酸模叶蓼。

一年生草本,高0.5~2.5米。茎直立,多分支,表面有多数紫红色小斑点,被绵毛,节稍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或近乎无柄;叶片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深绿色,被疏绒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托鞘膜质,筒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绿白色或粉红色,密生;花被4~5裂,有脉,无腺点;雄蕊通常6枚;子房卵圆形,花柱2歧。瘦果卵圆形,扁平,两侧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初夏。果期秋季。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分布南北各地。



本植物的果实(水红花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辣蓼、水蓼、假长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区均作辣蓼入药。



【药理作用】辣蓼(品种未鉴定)煎剂20~60%对各种痢疾杆菌于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新鲜或干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剂涂于皮肤,能预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虫尾蚴。



【性味】辛,温。



【功用主治】消肿止痛。治肿疡,痢疾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捣敷。



【选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晒干,浓煎温服。(性味以下出《江苏药材志》)
收到6朵
109
发表于 2006-10-17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110
发表于 2006-10-1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我们这把蓼草通叫为药蓼,可见药用价值还是挺高的
111
发表于 2006-10-18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12
发表于 2006-10-1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我觉得你的有点像假酸浆,花太大了,把中华本草附上,个人意见,呵呵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113
发表于 2006-10-19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酸浆和挂金灯
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该附件版权审核中
114
发表于 2006-10-21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图片是从网上引的,呵呵

             假酸浆

学名 :  Nicandra physalodes

分布 :  原产于秘鲁

分类 :  茄科

型态 :  一年生草本,株高约60~120公分,茎带紫黑色。叶互生,卵形,叶缘有粗锯齿,花腋生,花冠杯形,粉紫色。花萼宿存,心形,五棱合翼状,形似小灯笼。

用途 :  灯笼状的宿存萼,干燥后如同天然干燥花,久藏不凋,为插花高级花材,适合庭园美化或大型盆栽。

花期 :  春季开花。

管理 :  日照需良好。苗高15~20公分摘心,促使多分侧枝。性喜高温,生育适温约22~28度C。

施肥 :  培土质以砂质壤土为佳,排水需良好。

繁殖 :  繁殖采播种法,春、秋季均适合播种,但以春季为佳,发芽适温约20~25度C。


            【药 名】 假酸浆子 【拼 音】 JIASUANJIANGZI 【来 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茄科植物假酸浆的种子或果实。 【功 效】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 治】 治腹胀、腹痛、腹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咳嗽。 【性味归经】 微甘、涩、平。①《贵州草药》:“种子:微甘,平。”②《云南中草药》:“果实:酸涩,平,小毒。” 入心、肺、肾、肝、膀胱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研末调敷。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秋季采收。 【拉丁名】 假酸浆Nicandra physaioides(L. )Gaertn. 【考 证】 出自《贵州草药》。 【中药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18.6% ,其中饱和脂肪酸11.1% 、亚油酸20.8% 、油酸64.4% 和不皂化物质(豆甾醇(Stigmastero1)、谷甾醇(Sitosterol)0.83%。
115
发表于 2006-10-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韭菜  
   


别名:        草钟乳、壮阳草、起阳草、长生韭、扁菜。

产地:
韭菜为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木植物韭的叶,其根名韭黄,种籽名韭菜籽。鳞茎簇生,近圆柱状,外皮呈网状或近网状;须根多数;叶条形,扁平,实心,短於花葶;花白色;种子黑色。各地均有栽培。

杜甫诗:「夜雨剪春韭」,春天最宜吃韭菜。

性味、归经:
韭菜叶:甘、辛,温。归肝、胃、肾经。

韭菜根:辛,温。归肝经。

韭菜种子:辛、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
韭菜叶:温中开胃,行气活血散瘀,理气降逆,补肾助阳。

韭菜根:温中行气,散瘀。

韭菜种子:补肝肾,暖腰膝,壮阳固精。

临床应用:
1. 用於脾胃虚寒、呕吐食少或噎膈反胃、胸膈作痛。

韭菜与生姜、牛乳煮沸、温服。能驱风健胃,理气降逆;

噎膈反胃 (包括食道癌、胃癌咽下困难,进食即吐):鲜韭菜洗净捣烂取汁,慢慢咽服;或以韭菜汁一匙加牛奶半杯,煮沸後,乘温慢慢咽下。

2. 用於气滞血瘀所致胸痹作痛、胃 痛者,或失血而有瘀,或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者。

用鲜韭菜绞汁加红糖内服。

3. 用於肾阳虚之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女子白带或小儿遗尿等症。

韭菜叶 250 克,胡桃肉 50 克,加芝麻油炒熟,一天吃完,连吃一个月;

或韭菜籽研末,按 1:5 的比例浸米酒或高粱酒,7 天後可用,每天三次,每次服 10 毫升,於饭後服。

4. 治肠炎、痢疾。

往时中国民间常以韭菜煲粥治肠炎、痢疾。据实验报告,以韭菜鲜汁作抗菌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可见韭菜确有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实效。

5. 治慢性便秘

用韭菜根叶捣汁一杯,开温水加少许米酒冲服,可治慢性便秘。

6. 治跌打胀肿、扭伤疼痛。

韭菜 250 克,生姜 100 克,葱白 50 克,共捣烂,加酒炒热後先烫後敷患处。

7. 用於鼻血、痔疮出血、便血、尿血、妇女经漏或血崩。

韭菜根洗净捣烂取汁,每次服 10-20 毫升,开水冲服。

8. 治经闭。

用韭菜三两捣汁,炖热温服。

9. 治小儿遗尿。

用韭菜三两捣汁,炖热温服。

10. 用於身体虚弱盗汗、肝结核盗汗。

韭菜、蚬肉各适量,煮汤,加油、盐调味,服时再加少许黄酒,每天分 2-3 次服;或用韭菜根 30 克,加水 200 毫升,煎至 100 毫升,一次服完。

11. 用於误吞小块金属或玻璃碎片等异物。

韭菜 250 克,切成 3-5 厘米小段,煮熟後嚼服。

12. 用於消渴引饮无度。

每天用韭菜 250 克炒熟吃或煮汤吃,不加盐,连吃三周。

13. 用於消化不良腹泻。

韭菜适量炒熟吃。

14. 用於妇女产後血晕、不省人事。

韭菜一把,醋一大碗,将韭菜切碎後放入大茶壶中,另将醋煮沸後倒入茶壶内,将茶壶口对准患者鼻孔 鼻。

15. 用於妇女产後呕清水。

韭菜 500 克,洗净捣烂取汁,加姜汁少许服。

16. 治汗斑。

鲜韭菜 50 克,硼砂 10 克,共捣烂,涂擦患处。

17. 用於荨麻疹。

韭菜适量加盐少许,捣烂外搽患处。

18. 用於神经性皮炎。

鲜韭菜 250-500 克,淘米水 1000 毫升,先将淘米水放酸,取出澄清液加韭菜煮沸,煮 15 分钟後,放冷洗患处。

19. 用於过敏性皮炎。

韭菜、鸡毛各适量,水煎外洗。

20. 用於新生儿硬皮病。

韭菜 60 克,米酒 60 毫升,将韭菜切段炒熟,加米酒拌匀,用纱布包好擦患部,每次 15-20 分钟,每天一次,七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用几个疗程。

用量、用法:
10-30 克。

捣汁或炒熟作菜食。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若熟食,不可加热过久。

韭菜性质辛温,凡湿热、疮肿、皮肤敏感及阴虚火旺、发高烧、孕妇慎食。目疾的病人不宜。

叁考资料:
《滇南本草》

毒副作用:


现代研究:
韭菜含挥发油、硫化物、苦味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纤维素、烟酸、钙、磷、铁、钾和少量钠等。

古代用韭菜汁治疗噎膈翻胃之症,《纲目》载有洽愈一噎膈病例。现代对于食道癌梗阻,滴水不入之症,采用古方韭汁牛乳饮之意。用鲜韭菜汁开道,韭汁辛辣**呛口,需用牛奶一杯仲人韭汁 20-30 毫升,放白糖适量调味。慢慢咽下,能使痰液减少,渐能进食,可取一时之效。

韭菜熟食偏於温补,生食偏於散瘀。

韭芽:为韭之黄色嫩芽,功同韭菜,不及韭菜之辛辣。

韭子:入药,又名家韭子。主治阳痿,遗精,遗尿、小便频数等症。

韭菜根:可作药用,主治盗汗、虚汗、食积腹胀等症。

古医书云:「韭菜能滑润肠中积,或误食金、银、铜器於肠内,吃之立下。」
116
发表于 2006-10-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刺苋菜
刺苋菜  又名野刺苋。属苑科植物,以红梗的为好。植物苋,野苋等也有类似作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

成分  叶含甜菜碱、草酸盐。种子含脂肪油,淀粉,蛋白质,糖类。

功用  1.清热解毒。2.收敛止血痢。3.抗菌、消炎、消肿。适用于急性肠炎,尿道炎,咽喉炎,妇女子宫颈炎以及'痈、疖、毒蛇咬伤。尤其对细菌性痢疾有卓效。

[痢疾,急性肠炎,泄泻等症]

鲜野苋菜及根30一60克,凤尾草30克,水煎,一日2-3次分服。

[咽喉痛,扁桃体炎]

鲜苋菜30一60克捣汁或水煎,然后加白糖或蜂蜜调服。

[尿道炎,血尿]

鲜野苋根、车前草各30克,水煎服。

[毒蛇咬伤]

速用野刺苋鲜根洗净捣烂,以温开水冲服。据福建资料称:本品对于五步蛇(蕲蛇)咬伤有效。对于溶血性蛇毒也有效,治法是用鲜草根或茎叶加白糖捣烂,敷患处,每日至少换药3次以上。

[痈疮疖肿]

鲜叶加白糖捣烂敷患处,一日更换2~3次,同时用鲜根绞汁,以开水冲服。

[臁疮 (小腿溃疡)]

鲜菜捣烂,调和蜂蜜敷患处,包扎之,每日更换l次。

[对口疮、搭背、落头疽 (包括痈)]

苋菜叶、生鲫鱼适量,同捣烂,敷患处,每日更换2一3次。

I预防麻疹]

鲜菜30~60克,水煎服。

【别名】刺苋、野苋菜、野刺苋、假苋菜、猪母刺、白刺苋

【来源】苋科苋属植物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 L.,以全草或根、茎、叶入药。夏秋采挖,分别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甘、淡,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117
发表于 2006-10-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女贞子
  Fructus Ligustri Lucidi
  (英) Glossy Privet Fruit
  别名 冬青子、蜡树、虫树。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Iucidum Ait. 的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叶对生,革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花小,芳香,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12~20cm;花萼钟状,4浅裂;花冠白色,漏斗状,4裂,筒和花萼略等长;雄蕊2;子房上位,柱头2浅裂。核果长椭圆形,微弯曲,熟时紫蓝色,带有**。花期6~7月,果期8~12月。
  主产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西、江西、四川。
  采制 11~12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性状 果实卵形、椭圆形或肾形,长6~8.5mm,直径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肃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种子1~2粒,肾形,紫黑色,油性。无臭,味甘而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女贞子甙(nuzhenide)、洋橄榄苦甙(oleuropein)、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羟基-B-苯乙基-B-D-葡萄糖甙、桦木醇(betulin)等。
  性味 性凉,味甘、苦。
  功能主治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118
发表于 2006-10-22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可惜季节不对,只拍到金银花的籽,而没有花了,不过别有情趣,呵呵


金银花是忍冬科常绿缠绕藤本忍冬的花蕾。因其花“初开始花色俱白,二三日后花色变得金黄,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金银花清香飘逸,沁人心脾,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也是一种常用中药。
  
  金银花,又名忍冬、银花、双花等,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均效果显著。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三方面作用:
  
  一是抗菌及抗病毒。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绿脓杆菌以及流感病毒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
  
  二是有增强免疫的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
  
  金银花饮片大致可分为生药、炒药、炭药3种。这3种制品的性味和功效有差别,在应用上也各有擅长。
  
  生药是把鲜品金银花经过日晒、阴干或烘烤等方法而获得的干品,也指鲜品金银花。生药味甘微苦,性寒,善清解上焦和肌表之毒邪。可用于温病初期,常与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等同用,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力。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者,代表方如“银翘散”。还可用于痈疽疔毒,金银花自古有“疡科之圣药”之称。常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合用,能增强解毒消肿作用。对于痈疽疖毒,红肿疼痛,无论溃脓还是未溃脓者,使用金银花(用量宜重)均能起到极佳效果。代表方有“五味消毒饮”等。
  
  炒药炒药是把金银花置锅内,用文火将花炒至深黄色为度。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常与黄芩、石膏、芦根、竹茹、栀子等同用,具有清解内毒、透邪外出、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邪热内盛而出现发热烦躁、胸膈痞闷、口渴干呕、舌红苔燥及脉象洪数等。
  
  炭药是用武火清炒(但火力不宜过大),将银花炒至焦黄或焦黑,贮存备用。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重在清解下焦及血分之热毒。主要用于痢疾。如赤痢,因湿热内蕴、胃不消导等所致肠络损伤而出现的腹痛、下痢脓血、**灼热、里急后重、舌苔黄腻等证。银花炭常与黄连、木香、赤芍、马齿苋、蒲公英等合用,可起到清肠解毒、活血化滞之功。又如疫毒痢,因毒疬过盛,疫毒深滞肠胃,侵入营血所致。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如突然出现高热、寒战、烦渴、腹痛急剧,痢下脓血黏稠,次数频多,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类似于“中毒性痢疾”。银花炭可与地黄、赤芍、丹皮、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合用。具有清营护阴、凉血止痢的作用。
  
  金银花常规用量:生药10~30克,炒药10~20克,炭药10~15克。注意:治疗疮疡脓肿者宜重用金银花,剂量为60~90克。
119
发表于 2006-10-2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酢浆草
⒈〖中药〗

释名: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1、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2、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3、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4、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荣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5、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6、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

⒉〖植物〗

学名:Oxalis corniculata Linn.

英文名:Creeping Woodsorrel,Creeping Oxalis

科名: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多年生草本,全体有疏柔毛;茎匍匐或斜升,多分支。叶互生,掌状复叶有3小叶,倒心形,小叶无柄。花黄色,1至数朵组成腋生的伞形花序,萼片长圆形,顶端急尖,有柔毛;花瓣倒卵形,微向外反卷;花丝基部合生成筒状。蒴果近圆柱状,5棱,有短柔毛,成熟开裂时将种***出。种子小,扁卵形,红褐色,有横沟槽。花果期4—8月。  

普遍分布,生于路边草丛或田野、家前屋后。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疾的效用,可治蛇虫蜇伤,也可治尿血、尿路感染、黄疸肝炎等。

【别名】酸浆草、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

【来源】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全草。四季可采,以夏秋有花果时采药效较好,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酸,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肠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脚癣,湿疹,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120
发表于 2006-10-22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前屋后的中草药欣赏

补发几张桑螵蛸,今天就到此了;
上次的图片不是太好,只有幼虫,这次发齐了,斑竹鼓励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1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