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爷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8586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医蛇伤各种临床表现及治疗《江西赣州宁都城北医院蛇科》作者;刘新荣

已有 1554 次阅读2014-5-24 10:49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一)一般理化性质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1. 神经毒素: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一)一般理化性质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1. 神经毒素: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2. 血循毒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应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  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  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 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3. 酶: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1)  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2)  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3) 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1.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2. 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在酸性尿中,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毒素称之为肌毒素。 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 
  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2. 血循毒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应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 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 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  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  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 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3. 酶: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1)  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2)  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3) 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1. 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2. 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3. 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 在酸性尿中, 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 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5. 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6. 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 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一)神经毒类  
1.银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为( . . )形,牙痕间距约 0.8 ~ 1.5 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全身症状]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1~4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 口不能张,伸舌不灵, 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此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故在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2. 金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 ."或“、、"形,牙距为0.8~1.6厘米。伤口皮肤呈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全身症状]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部有阻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 
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3. 海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本病主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全身症状]咬伤后3~5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 严重时,  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反射亢进。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出现肌红蛋白尿(深褐色),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是伤后2~3天死亡的原因。  
  
(二)血循毒类  
  
1. 蝰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 ′) ,牙痕间距为1.0~1.5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血尿,全身皮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引起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血尿,尿少,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因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2. 竹**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 .)形,牙间距0.5~1.2 厘米,局部肿胀,疼痛,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吐血、便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3. 烙铁头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 ')形,牙痕间距为0.8~1.4厘米,伤周红肿,可间血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全身症状]与竹**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4. 五步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大而深,呈(·· ) 牙距1.5~3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疸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肌、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三)混合毒类  
  
1.  眼镜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并向心端蔓延。常见牙痕两个,牙间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部常有水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形成溃疡,经久难愈。 
[全身症状]严重者伤后2~6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39~40℃。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死亡。  
  
2. 眼镜王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 )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1.9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全身症状]中毒症状发展很快,半小时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张口困难,心跳减弱,心律不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后昏迷、抽搐,一般伤后1~2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3. 蝮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小,呈(· ·)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全身症状]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 2-4  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 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五)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六)鉴别诊断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 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治疗原则: 
  被毒蛇咬伤后,病程进展迅速,应分秒必争地在短时间内确诊,被咬伤者应保持安定,避免惊慌奔走,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在明确毒蛇种类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威协生命危象,维持生命功能的稳定,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药物中和体内蛇毒,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使身体的康复。  
  
一)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 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 普鲁卡因溶液5-20ml 、**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二)抗蛇毒血清治疗  
  
  自Calmette于1896年首次制成抗眼镜蛇毒血清,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蛇伤治疗上,国内外一致公认抗蛇毒血清是首选的特效急救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已有近30个国家30多个单位生产80多种抗蛇毒血清。我国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从1923年开始,已先后在**研制出抗烙铁头、竹**、眼镜蛇和银环蛇四种血清。我国**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后期,由卫计委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广州医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浙江医科大学等单位协作,至1993年,全国已有六种血清供临床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精制抗金环蛇毒血清(后四种抗蛇毒血清是以我所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的),这些抗蛇毒血清适用于治疗相应的毒蛇伤。对于目前无相应血清的毒蛇蛇伤,经以我所为主的广东省蛇伤防止研究网络的研究,可用同科属相关的血清的相互配伍来治疗。  
  
三)危重病人的治疗  
  
  毒蛇咬伤后,由于中毒太深或延误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变化迅猛,且十分复杂,往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抢救非常困难。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对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功能损害、胰脏功能损害等作针对性治疗  

 

 

(

)

凝血毒

 

蝰蛇、

五步蛇等的蛇毒主要含凝血毒,

可促进血循凝固。

蝰蛇毒是通过对

X

凝血

因子的激活作用,在

V

凝血因子、磷脂和钙离子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引

起血液凝固。五步蛇毒具有凝血酶样作用,其进入血液后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转化为

纤维蛋白,

能加促血液凝固。

凝血毒引起的血液失凝,

主要是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发消耗性凝血障碍和纤溶症造成的。

 

 

(

)

抗凝血毒

 

由于蛇毒中抗凝血成分干扰凝血酶原与凝血活酶的作用,能降低血液凝固性,

从而引起出血。

 

 

(

)

溶血毒

 

蝰蛇、

五步蛇和烙铁头等的蛇毒中含有磷酯酶

A

它们能将血浆中的卵磷酯进行

水解转变为溶血卵磷酯。可使红细胞大量溶解产生溶血。此外,还能损害毛细血管内皮,引

起出血、水肿、组织坏死并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间接地干扰心脏功能。

 

 

(

)

蛋白水解酶

 

血循毒类毒蛇的蛇毒都含有较丰富的蛋白水解酶,其具有溶蛋白质的活性,

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局部水肿和组织坏死。严重者可导致局部骨质坏死。同时还释

放出组织胺与缓激肽,能引起血压下降,而且它能增加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影响神经功能。

 

 

(

)

透明质酸酶

 

广泛存在于各种蛇毒中,

它能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破坏结缔组织的

完整性,增加细胞间质通透性,促使蛇毒从咬伤局部扩散和吸收。

 

 

三、混合毒类

 

 

本类毒蛇既含神经毒成分,又含血循毒成分。眼镜王蛇等蛇毒都属于混合毒。

 

 

混合毒进入人体后,散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毒液随着淋巴液循环扩散,这是此毒液的主

要散布方式,由于毒液是随着淋巴液扩散的,这种散布的方式速度很慢,所以被咬伤后如能

及时地进行抢救治疗,正确地处理好伤口,尽量将毒液排出,就能减轻中毒症状。另一种方

式是毒液直接注入小血管,

随着血液循环,

蛇毒很快地散布全身,

这种扩散方式危害性极大,

往往使伤员很快死亡,但此种机会甚小。

 

  

 

 

 

四、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

 

 

毒蛇咬伤人多发生于

4

10

月间。根据毒蛇种类、蛇毒成分以及中毒表现的不同,临床上分

为三种类型。

 

 

1

神经毒型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由银环蛇。

金环蛇和海蛇咬伤所引起。

临床特点是蛇毒吸收快,

局部症状不明显,

病情发展慢,

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5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