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的个人空间 https://bbs.iiyi.com/?40432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郭子仪后裔在商州及郭姓历史渊源

已有 5057 次阅读2018-1-15 19:31 |个人分类:郭建华


祠堂全景


祠堂内的人物雕刻画

   商州区腰市镇上集村郭氏家族为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后裔。该村现保存有完好的郭家祠堂和《郭氏家谱》。

      郭建军家保存的《郭氏家谱》编撰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记载了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始祖广意,原籍山西太原府曲阳县,汉授光禄卿,传至郭子仪为第七世,出生在陕西华县莲花寺镇西马村。第十八世郭秀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授命南征,出谋至胜,官至督府,举家由河南省阌乡县西董村迁至商州腰市定居,并建宗祠,以祭先祖。郭秀卒后,葬于商州中乡川,即腰市镇中乡郭村。

      郭家祠堂位于腰市镇上集村,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其中过厅、前厅、正堂各3间,厢房4间,戏楼3间,共计16间。戏楼与主体建筑南北之间为千余平方米的大院。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其中前厅西山墙所画一幅壁画高2.5米,宽6米,现在仍可辨认。内容为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回纥、土藩的功绩故事。绘画近300幅,书法、题记30余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绘画内容涉及八仙侍女,农耕牧养,砍樵打柴,书法绘画,垂钓狩猎,生活宴饮以及狮兽、花卉等。是目前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保存较完整,存量较多,极有价值的古代建筑彩绘艺术。郭家祠堂内原来还保存有大量朝廷命官,文人雅士,以及郭氏后世的牌匾、楹联,“***”期间遭到毁坏,现存有少量,内容在《郭氏家谱》中都有收录。祠堂内还存有碑石,《郭氏家谱》中收录有碑文10余通(篇),内容涉及郭氏家族的迁徙,家谱编撰,祠堂创建、重建、维修、购地置业等内容。最早时间为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晚到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在《郭氏家谱》二部中,详细记载了郭氏家族由始祖广意(汉授光禄卿)迄今,已传40代,2000余年的迁徙、传承,特别是以其第七世孙郭子仪为代表的众多郭氏家族后裔历代为朝廷命官的生平业绩。另外,还记有距上集村约5公里处的中乡郭氏家族墓地等情况。

      近年来,腰市镇上集村按《文物保**》的规定,在区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健全了祠堂文物安全保护制度,并与陕西郭子仪研究分会取得联系,从泰国郭子仪研究会请回郭子仪画像,为该祠堂增色不少。今年以来,商州区文物管理部门按省市文物部门的要求,认真调查,整理出了详细的文字、图等资料,准备将郭家祠堂逐级推荐上报国家文物部门,申请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祠堂类建筑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宗族关系的实物载体,是封建家族祭祖、议事等的公共活动场所。目前商州境内共发现祠堂类建筑20多处,但不论从其创始年代、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还是祠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来看,都不能与郭家祠堂相媲美。

 

商州有郭子仪后代
 

         挽救一代危亡的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以其功勋卓著与赤胆忠心被后人千年传颂。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海外,在我市的商州区也有一脉,分布在今天的板桥郭村、腰市上集及张村的麻涧等地。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妒,穷奢极欲而人不非的郭子仪本人“多福、多寿、多子女”,宗子庞大,计有八子、七婿。八子依次是曜、旰、晞、昢、晤、暧、曙、映。长子郭曜性格沉着冷静,相貌魁梧,有豪杰之气,年轻时随父做官,进而沙场奔战,终升为太子詹事,封为太原郡公。建中三年(782)即父逝世后的第二年谢世。唐皇李适赠为太子太傅,加赐号为“孝”。郭曜有锐、锋、链、锜四子。子仪二子旰在至德二年(757)潼关战役中壮烈牺牲。三子郭晞英勇善战,一直随父在外征战,后升为太子宾客。郭晞有七子:钧、钢、鍊、鉷、銶、钅集、镶。子仪四子郭昢官至试鸿胪卿,五子郭晤官至兵部郎中,八子郭映官至右庶子,封寿阳男,由于他们三位官位不太高,史***载较少。六子郭暧十余岁与代宗豫的第四女升平公主订婚(后封为昭懿公主),婚前官太常主薄,婚后拜封驸马都尉、试殿中监,在朝廷中备受尊宠。德宗贞元三年(787)袭封代国公。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葬今华县五龙山,赠尚书左仆射。郭暧有四子:铸、钊、钅从、钴。子仪八子郭曙在代宗时任司农卿,德宗时任金吾大将军,后又被封为祁国公。
      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家谱资料所知,郭子仪的子孙们向全国各地迁徙有十支,其中长子郭曜后裔有两支,六子郭暧后裔有七支,七子郭曙后裔有一支。他们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海外。据郭氏家谱载,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即为郭暧的后代的分支。
      商州板桥郭村郭氏原有家谱,在闯王李自成来商后被焚烧,后于乾隆庚寅年借河南阌乡县(今消融于灵宝)西董村家谱一份,于第二年(1771)由郭儒抄录。据该谱载从子仪的父亲敬之以下血脉:郭敬之生七子,依次为:子璓、子仪、子云、子英、子珪、幼贤、幼儒、幼明、幼冲;子仪生八子,其中暧生钅从等四子,钅从后代有琏、枝;琏生海,海生成龙、成虎、成麒、成麟;成龙生永泰、永学、永礼;永学生汉复、汉玺、汉英、汉仕、汉林;汉英为山东单县知县,生恺和慷;恺生世泰、世显、世耀、世荣、世康;世泰生次和渊;渊始居阌乡县西董村生二子清和秀。郭渊授右军万户。明洪武初年郭秀受命南征得胜,官至都督府。明洪武年间十八世郭秀由西董村迁居商州今板桥镇郭村,卒葬于该村,墓碑解放初被毁,上世纪末本族人重立。
      二十二世怀即普的儿子在成化年间(1465-1487)由郭村迁往泉村上集。怀生七子:长仪,真定府(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巡检,次子增商州阴阳官,三子转河东(泛指山西)盐运司,四子伯玉,五子征,六子兰,七子轩。上集郭氏家庙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建。庙由前、中、上殿组成,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经历代维修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前殿有郭氏家庙牌匾,中殿有唐王御赞大牌匾,上殿正中是汾阳王郭子仪和霍国夫人王氏、南阳夫人**神主牌位,东边是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的牌位,西边是迁商始祖等祖先的牌位。殿东走廊上挂乾隆十八年由陕西潼商兵备道屠用中敬书的“功盖天下”,中间悬湖北按察司使赵铨题的“徽猷永存”,西边有商州知州、后升迁为石阡知府罗文思敬题的“位极人臣”金子大匾。此外还有堂联“发迹汾阳源远流长华即庙商有祠丰功伟烈已享千秋殂豆 移居丹浒支分派别臣则忠子则孝余韵遗风还绵万代箕裘”、“汾阳肇迹家声旧 都尉贻谋世泽长”由三十二世孙伟儒敬书,“维岳降神於少华尚父功大泽深不但云礽百代 列星乘尾在丹江南支分派衍依然奕叶重光”由原任四川宜宾县知县洛南冀宣明拜题并书;“昭穆不失其伦沫祖宗之余德 子孙亦为序修祀事而孔明”由吏部揀选侯铨知县王时浮拜题并书;“派衍汾阳惟光惟烈 祀修上洛卜世卜年”由富平县儒学教谕外孙孔继陶题;上殿堂联“派衍汾阳四十传当年功著皇唐泽流奕禩祖宗贻谟尚奠恪遵勿替 籍分商岭五百载今日家崇祭典户荐明烟子孙奏格期仁孝常存”由三十一世孙玉章敬题。此外整个建筑的墙壁、梁架、檐枋、檐板内外,保留了大量壁画、绘画、书法、题记。
       前殿外有广场,与广场相连的是建于道光年间的戏楼。
      郭子仪的这支后代在商已传至第四十三世,从迁商始祖郭秀算起已有二十六代,数千人。他们目前正在按《文物保**》的规定,在区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省市文物部门的要求,认真调查,整理出了详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准备将郭家祠堂逐级推荐上报国家文物部门,申请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网(www.guoziyi.cn) 2009-11-1 1:03:41

  郭氏族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迭经盛衰荣辱,多次播迁繁衍,以其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和落地生根的适应性、遍布神州,拓展海外。

  其郭氏渊源出之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虢仲分别为古虢国国君,一个为雍地的西古虢,一个为制地今河南荥阳的东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因此,《汉书·地理志》载:“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古虢国是西周时的重要诸侯封国。东虢君自周文王时即为王室公卿。周孝王辟方时,东虢君曾为执政大臣,曾参与周王的册命典礼,还代表周王处理下级贵族间的**。西虢君历代也在王朝任要职,如周穆王时的虢城公;周夷王时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周历王时伐淮夷的虢仲;周宣王时谏不籍千亩的虢文公;周幽王时败坏朝政的虢石父等。约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时,西虢因不堪犬戎的侵扰而被迫东迁。西古虢国虢东迁后,徙居下阳(分属山西平陆县)者,因位于滨河之北,称为北虢;徙居上阳(今河南陕县)者,称为南虢。据《元和姓纂》载:“郭,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公羊传》载:“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其后裔便以郭为姓氏。

  郭姓发源于今河南、山西一带。

  周宣王静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静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春秋周平王宜臼四年(公元前767年),郑武公趁着周平王东迁不久,时局混乱之机,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将虢叔之地正式分封给郑武公。郑庄公灭东虢之后,东虢族人流散于河南中南部地区,形成以郑州和许昌一带,禹州为中心的东虢后裔的郭氏族人的聚居地。这一支郭氏后来以 颖川为郡望地。东汉时刑罚世家、一门七廷尉的郭弘家族就是出于颖川郭氏。

  周平王的做法引起诸侯的不满,楚庄王领头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号曰“虢公”。郭序的后裔世居河东,逐渐形成河东郭氏一支,晋代学者、著名风水理论家和实践家、文学家郭璞就出自这一支。

  徙居上阳的南虢凭借着东周王室的恩宠和强大武力,逐渐强大起来,很快把领地扩大到今天的河南灵宝、卢氏、陕县、渑池及山西平陆,并在桑田(今灵宝市西阎乡稠桑村)打败了妄图继续东扩的犬戎大军(事见《左传·僖公二年》“虢公败戎于田”)。 周惠王阆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夏,晋献公假道子虞(虞,国名,故址在平陆县北,今称古城),奇袭古虢国得手,一举攻取南虢国的下阳。周惠王阆二十二年,晋国又攻占了古虢国都邑——上阳城,南虢灭亡。据《春秋左传》、《史记·晋世家》、《竹书纪年》等史***载:晋灭虢之后,南虢公丑带领族人出奔京师,依城郭而居,有东郭、西郭称谓。晋国在灭虢国班师回国时,乘机灭了虞国。晋国灭虢、虞两国后,将其子民迁居瓜衍(今山西汾阳、孝义一带)。虢人聚居地,称虢城;虞人聚居地,称虞城。因此,《太平寰宇记》载:“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虢***后,一部分郭氏族人被迫迁徙至雁门关。据《崞县郭氏源流》载:“远祖为东虢贵族一支,先被迫迁徙,当在战国时代,迁居雁门关之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崞字为远祖所创。盖有失封邑迁至一山地之慨。故在郭旁去邑加山,命名崞山,立堂号郭阳堂。”也有一部分郭氏族人被迫迁徙至甘、凉(甘肃、宁夏)一带,被称为西平郭氏和 敦煌郭氏 。因此,战国时,山西崞县、陕西宝鸡虢镇(原西虢故地)、河南荥阳虢亭成为郭氏族人大的聚集地。至战国时期,郭氏族人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播迁至山东、河北等地。战国时,东周洛阳郭氏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郭隗。战国周赧王延四年(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他立志图治,改变燕国处于被齐国侵略后的残破局面。郭隗劝谏燕昭王说:“卑射厚币,俱招贤士。”并提出:“王必欲致士”,请“先从隗始”。 于是,燕昭王建宫室,曰金台,拜郭隗为师。果然,引来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能人贤士投效燕国,经28年励精图治,终使燕国强盛起来。郭氏后裔为了纪念其先祖的业绩,以“尊贤”为自己的堂号。

  至两汉,山西的太原成为郭姓族人繁衍生息的中心。 太原设郡是在秦庄襄王时,治所晋阳(太原),当时的地域范围包括雁门关以南,霍山以北的忻州、晋中地区。太原郭氏当以大司农郭全为代表。郭全为世居阳曲之郭序的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郭蕴曾为雁门太守,他的儿子郭淮即为三国时曹魏政权的重臣,由于功勋卓著,魏嘉平二年(250年)被封为阳曲侯。魏正元二年(255年)郭淮逝世后,他的儿子郭统袭爵阳曲侯,官至荆州刺史。郭统之后,又有其子郭正袭其爵,魏咸熙年间(264-265年)改封为汾阳子(《三国志·魏书》卷26)。郭氏世代为太原名门望族,也为大多数郭氏族人共认的发祥祖地。

  隋代时,太原郭氏又分衍出华阴郭氏一支。原籍太原的郭荣为蒲城公,后迁居华州,繁衍成为华阴郭氏。郭荣,字长荣,自称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约生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卒于隋大业十年(614年)。郭荣的父亲郭徽为西魏同州(今陕西大荔)司马、北周洵州(今陕西汉中)刺史、隋太仆卿,与北周武帝字文邕、隋文帝杨坚交情深厚。郭荣在隋朝为右候卫大将军,隋大业十年(614年),病逝于怀远镇(今河北怀远县)。郭荣儿子郭福善曾为唐兵部侍郎。郭荣的堂弟(叔父郭进之子)郭宏道为同州刺史。郭宏道生郭敬君、郭广敬兄弟;郭广敬生郭昶;郭昶生郭通;郭通为美原尉,生郭敬之。郭敬之天宝初年(742年)为渭、吉、寿三州刺史,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唐天宝三年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他有郭子秀、郭子仪、郭子英等11个儿子,最为著名的为郭子仪。郭子仪(687-781年)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积功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等。安禄山反,他以朔方节度使率兵与李光弼合军击败史思明。并与李率师五万至灵武,拥立肃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说服回纥与唐共击吐蕃。德宗嗣位,尊为“尚父”。郭子仪的后裔以汾阳为郡望地,尊郭子仪为汾阳郭氏的开基始祖。郭子仪“八子繁衍,遍于天下。”唐末五代及宋元时期,其中郭子仪后裔南迁支派最多。长子郭曜有4个儿子。其中次子郭锋生二子:郭岩、郭嵩。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郭嵩自固始县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居于新宁(今福建长乐芝山乡),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郭嵩后裔分布堪广,据福建南安《蓬岛郭氏家谱》载,郭嵩传郭贽,郭贽传郭恂,郭贽徙迁至福建兴化的仙游大蜚山下。其第三世孙郭质迁居于泉州府城高贵坊后,再徙北门、朝天门。郭蒿的一支后裔郭起从福建侯官迁居于德化下涌团的伯坑,因郭起是侯官人,故将伯坑改为侯伯坑。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郭起的后裔郭德昭原居德化山坪头(今大田县屏山乡),他将长子郭荣景留守山坪祖里,自己携次子郭祖发、第三子郭祖旺迁居南安蓬岛乡。如今,郭氏在南安蓬华镇为主要族姓之一,上万人口,分布在蓬岛、山城二村,许多后裔旅居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五代时,郭锋的一支后裔郭在徽迁居南京,后代迁居江西吉州,聚居庐陵(吉安麻冈)、吉水(杜源、相木塘)、安福(白石)一带。南宋时又有郭亮迁居湖南桂阳。元代,郭益埙由吉州迁居广东(南海)、海南、海外。第三子郭晞的后裔在五代时入闽平乱,定居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其后裔分三支:一支为郭柳江居泉州惠安白城;一支为郭柳海居漳州龙溪之大棚;一支为郭柳溪居龙溪之涂仔里。 第六子郭暧有3个儿子分别迁居山东单县、枣庄、汶上;其后裔又分7支裔脉分迁于江西太和、杭州富阳、江苏南京、泰兴、丹徒、润州、镇江、安徽亳县、湖南麻阳等地,播衍至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地,以至海外。第七子郭曙从汾阳迁居河南光州息县,其后裔分衍浙江宁波、鄞县等地。南迁的郭氏形成:郭春江苏丹徒世系、郭英南京世系、郭永清湖南麻阳世系、江西庐陵郭氏、安徽肥东郭氏、湖南三湘郭氏、广东**郭氏等。此外东渡日本定居的郭氏后人因郭子仪为汾阳王,均以汾阳为姓。

  唐代还有一支河南郭氏进入福建。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的陈政率64姓军士入闽征剿“蛮獠啸乱”。河南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人闽。唐代,休介郭氏、郭林宗的后裔郭庆善为齐州刺史,开基馆陶郭氏一族。郭庆善数代都官职显赫,他自己贵为齐州刺史,他的作子郭元振官至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他的孙子郭晟为鸿胪卿、左骁卫将军;他的曾孙郭箴、郭膳都为兵员外。

 
 
 
 
 
 

郭子仪
年代
生卒年
谥号:郭子仪
历史评价




提起郭子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打金枝》这出戏,联想到他对大唐帝国的忠诚和大度,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是一个既深情又痴情的男子,在感情上,他从未真正背叛过他的正妻王氏,一生相濡以沬,不离不弃,两人是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是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身长六尺有余,按照唐尺就是1.80以上的身材,他魁梧英俊,少年时期就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左卫长史,又是世家子弟出身(他的父亲郭敬之历任五个州的刺史),唐代崇尚军功,重视武举制度,郭子仪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太原王氏的青睐,15岁的王家**成为了郭子仪的妻子,虽然当时的郭子仪还只是一个潜力股,但是他拥有非常出众的资质,太原王氏慧眼如炬,没有放过这样的好小伙子。“安史之乱”爆发了,带给普通百姓的是无数的离乱和痛苦,带给郭子仪的则是鹏程万里、扬名青史的机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十五万叛军如潮水般南下,很快攻占了东都洛阳,安禄山自称大燕**,承平日久的朝廷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郭子仪临危受命,成为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与训练有素的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较量,陆续收复了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又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合兵,收复常山郡的九个县城,严重威胁了安史叛军的归路,因为河北各郡是洛阳和安禄山老巢范阳的必经之地,安禄山不敢怠慢,让史思明带上几万人马攻打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李光弼的部队退往常山(今河北真定),史思明的部队如影随行,郭子仪兵出奇招,派出五百骑兵,引得敌军追了三天三夜,正当敌军精疲力竭之际,唐军趁势进攻,史思明大败,赶紧向安禄山乞求援军,史思明的兵力很快增到五万人。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共有十万人,但郭子仪并不急于交战,“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扬其兵,夕袭其幕”,让五万叛军疲于奔命却欲战不能,士气十分低落。郭子仪眼看时机成熟,在嘉山(今河北定西)以十万对五万,斩首四万级,生擒五千人,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脚板逃到了博陵(今河北定州)。 



  嘉山大捷,河北十多个郡纷纷杀死叛军守将,迎接王师,叛军退路已被截断,人心浮动,唐将哥舒翰又坚守潼关天险,闭门不出,叛军进退维谷,形势对朝廷非常有利。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纪老迈的唐玄宗却一意孤行,走出了一个遗恨千古的昏招。本来郭子仪主**守潼关,避敌锋芒,然后北图范阳,唐玄宗却严辞逼迫哥舒翰出潼关迎敌,潼关守军一战全军覆没,叛军直指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安、洛阳都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大唐风雨飘摇,大厦将倾。 



  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奉唐玄宗为**。郭子仪率领五万朔方军为其保驾护航,“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被亲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不听安庆绪的调遣,安史集团分裂了。朝廷决定展开反击,皇子李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收复两京的重任落到了郭子仪的身上。安史叛军中的骑兵原是唐军部队中的精锐,一向勇不可挡,清渠之战中叛军9000骑兵列成长蛇之阵,两翼包抄,唐军溃败,只得退守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郭子仪看到了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力主向回纥借兵,唐肃宗把女儿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 4000回纥骑兵赶至凤翔助战,唐军集结了十五万人马,由郭子仪全权指挥,郭子仪向唐肃宗立下誓言,“此行如果不能获胜,臣将以死谢罪”。 



  唐军进兵长安城西,以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郭子仪自领中军,与安守忠、李归仁的十万叛军对阵。大战开始了,唐军初战不利,抵挡不出叛军的攻势,前军统帅李嗣业眼见情势危急,脱掉盔甲,袒露上身,挥刀斫杀,他大声呼喊,“今天不拼命死杀敌,我们就要全军覆没”,前军士兵手执大刀,所向披靡,唐军逐渐占据了格斗的上风。叛军正面进攻未能奏效,埋伏于阵东的叛军骑兵乘机杀出,偷袭唐军后方,唐军大将仆固怀恩率领4000回纥骑兵迎头痛击,叛军骑兵伤亡殆尽,李嗣业与回纥骑兵冲锋在前,又迂回敌后,中军在郭子仪的带领下奋勇杀敌,双方从中午一直战到晚上,唐军斩首六万余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大捷。安守忠、李归仁放弃长安,向东撤离。安庆绪再度集结叛军15万人,在新店(今河南陕县西)与唐军鏖战。 



  叛军依山列阵,占具有利地形,唐军正面进攻不顺,回纥骑兵迂回到敌后,将叛军伏兵尽数歼灭,然后从侧翼猛攻,郭子仪率领唐军正面夹击,叛军大败,一路东逃。安庆绪惊恐之下,只带了一千多步骑兵逃到邺城(今河南安阳),东都洛阳收复了,唐肃宗向郭子仪真情致谢,“国家再造,都是你的功劳啊”。两京光复,郭子仪因功封司徒和代国公,从此名扬四海。接下来,就是整顿队伍,讨伐河北的叛军。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路节度使奉诏讨伐安庆绪,其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勋最著,唐肃宗没有指定元帅,仅由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负责协调军中大员。 



  郭子仪带兵从杏园(今河南汲县东南)渡河,包围卫州(今河南汲县)。安庆绪兵分三路,发兵七万增援。郭子仪在土垒后面布置了三千**手,个个箭术精湛,郭子仪告诉他们,“我假装败退,敌军必然追赶至此,到时你们万箭齐发,射杀敌军”。交战之时,唐军后退,叛军果然追至土垒边上,伏兵箭如雨下,叛军心胆俱裂,唐军斩首四万级,获铠胄数十万,声威大振,安庆绪退回邺城(今河南安阳),坚守不出。 



  邺城被唐军重重包围,郭子仪引漳水灌城,邺城水漫金山,城内粮食吃完了,就吃野菜树皮,连一只老鼠都能卖到4000的天价。从冬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邺城还没有攻破。三月,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挑战唐军,激战中,忽然间狂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咫尺之间看不清东南西北。双方都阵营大乱,唐军向南溃退,叛军向北奔逃,辎械丢得漫山遍野,郭子仪带领朔方军退守河阳,拆毁了大桥。此战唐军缺乏统一指挥,损失惨重,各路王师只得撤回本镇。邺城失利,使宦官鱼朝恩找到了借口,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召郭子仪回朝,让李光弼代替他指挥朔方军。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郭子仪不敢违背皇命,怅然离去。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光弼邙山战败,河阳失守。公元762年,太原、绎州(今山西新绎)两地驻军擅杀主帅,朝廷深以为忧。郭子仪被唐肃宗重新启用,晋封汾阳郡王,当时郭子仪已经年满六十六岁。 



  叛军方面,史思明杀安庆绪,拥兵几十万与朝廷周旋。唐肃宗又病重,卧塌之上,**告诉郭子仪,“河东的事就全交给你了”。到了绛州,郭子仪按军法杀掉了王元振等数十人,军乱很快平息,郭子仪带兵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朝中形势变化,他又被罢免了军权。新继位的唐代宗李豫受宦官程元振的鼓惑,猜疑郭子仪,郭子仪为了表明心迹,把唐肃宗褒扬他的上千道诏书交给了唐代宗,唐代宗深受感动,向臣子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意。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定,长安兵力空虚,吐蕃起兵二十万,攻入长安,唐代宗逃到了陕州,作为关内副元帅的郭子仪收集了四千多亡散士兵,白天击鼓张旗,晚上遍地火把,让百姓告诉吐蕃人,“郭元帅的大军从商州(从今陕西商县)打来了”,吐蕃人信以为真,迅速撤出了长安,唐代宗被迎回了皇宫。他拉住郭子仪的手,感激万分,“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不满朝廷封赏,纵兵劫掠,带领朔方军对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仪的部下,对郭子仪十分爱戴,当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到来时,朔方兵纷纷离开仆固怀恩,重归郭子仪帐下,仆固怀恩只得带上三百亲信逃到灵武(今宁夏灵武)避难。由于心有不甘,他招引回纥、吐蕃十万人马,进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仪率兵抵御,回纥、吐蕃心中无底,不战而退。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又招引回纥、吐蕃、党项三十万人马气势汹汹而来。郭子仪率领一万唐军刚到泾阳,就被回纥、吐蕃十多万人马团团围住,形势万分紧急。天佑大唐,在此关键时刻,仆固怀恩暴病而死,敌军阵营产生分化,郭子仪知道机不可失,决定单骑去见回纥主将药葛罗。 



  郭子仪出发之际,他的三儿子郭晞紧紧拽住父亲的马缰,“回纥人如狼似虎,父亲大人是堂堂元帅,怎么能自己送上门去当俘虏?”,郭子仪对告诉儿子,“现在敌强我弱,如果硬拼,我们父子都要战死,江山社稷就危险了。如果能与回纥谈判,说服他们倒戈,那就是黎民百姓的福气,扭转战局,在此一举”,他推开了儿子,向回纥军营策马而去。药葛罗听说郭子仪来了,将信将疑,他生怕有诈,命人弯弓搭箭,严阵以待。郭子仪摘下头盔,脱掉铠甲,放下兵器,缓缓而行。当他来到药葛罗面前时,回纥酋长们一起拜倒,表达了诚心诚意的欢迎。 



  郭子仪责备药葛罗,“昔日回纥军队远涉万里,帮助我们收复两京,大唐朝廷对你们很不错。今天你们背弃旧约,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举动。仆固怀恩背叛朝廷,遗弃母亲,这样的人对回纥有何益处?” 药葛罗十分惭愧,当即向郭子仪表明立场,“我们是被仆固怀恩骗了,他说天可汗已经驾崩,郭令公已经去世,中原无主,我们才兴兵来此,现在我们知道天可汗还好好地在长安城里,郭令公又统兵在此,仆固怀恩被上天所杀,我们怎能够再与大唐雄师做对呢?”,郭子仪见药葛罗如此态度,乘机鼓动他,“吐蕃与大唐本是甥舅之国,他们背信弃义,屡次犯境,抢走了无数牛羊马匹和金银珠宝,如果你们与唐军合兵,反戈一击,既可得到吐蕃抢走的财物,又可与唐朝继续友好下去,这是天赐良机,不能错过呀”。药葛罗马上表示同意,“我们被仆固怀恩骗到这里,已经愧对令公,我们愿意杀敌立功,将功折罪”。双方订好了合击吐蕃的计划,吐蕃军队大难临头了,在灵台西原赤山岭(今甘肃灵台县西),大唐和回纥联军雷霆出击,斩首五万级,俘虏万余人,夺回了被吐蕃抢走的工匠、妇女四千多人,缴获牛羊驼马数以万计。各路攻唐大军闻风丧胆,逃之夭夭。郭子仪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 



  唐代宗大历年间,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守河中(今山西永济西)、邠州,数次击退吐蕃入寇,守卫着大唐帝国的平安。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适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封太尉、中书令,赐号尚父,免去副元帅和节度使的职务,让年迈的老将军回家享福。建元二年(公元781年),八十五岁的郭子仪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肃宗李亨墓,今陕西礼泉县),唐德宗亲往安福门哭送,赐谥号 “忠武”,按照礼仪制度,郭子仪的墓葬应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将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显郭子仪的盖世功勋。 



  纵观郭子仪的一生,身系天下安危近三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旁人得其一尚且不易,郭子仪却是一样样俱全,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数。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因功位至将相。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没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儿子郭晞曾驻守邠州,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纥,郭晞手下有十几个士兵酗酒闹事,还拔刀刺伤了酒店主人,段秀实不徇情面,将这十多个士兵就地正法,在郭晞的军营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军士们准备宰了这个胆大妄为的老头。段秀实当面教训郭晞,“郭令公功劳盖世,人人敬仰,你作为他的儿子,却纵容士兵横行不法,胡作非为,这样下去,郭家的功名还保得住吗”,郭晞十分惭愧,向段秀实诚恳致谢,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他不准军士为难段秀实,段秀实在郭晞的军营里过夜,郭晞亲自为他站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还和段秀实一起前往白孝德处赔礼道歉,郭晞为将如此,实在应归功于郭子仪夫妇教子有方、忠厚传家。郭子仪的女儿也是才女,有一次,两位著名画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画完之后,众人认为两幅画像不分高下,郭子仪的女儿语出惊人,得到众人一致的认可,她说韩姓画家“空得赵郎状貌”,周姓画家“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如果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如何能说出如此精辟的点评。郭晞和驸马郭暧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难中与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奋战,传承了郭子仪的忠烈家风。**仰仗郭家,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表侄李纯,也就是后来的唐宪宗,郭暧和升平公主的儿子郭鏦娶了自己的表侄女汉阳公主,郭鏦身长七尺(2.1米),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众,皇家又怎会如此热衷于“亲上加亲”。郭子仪福泽绵长,到了宋朝仁宗年间,**还寻访到他的平民后裔,封以官职,以示忠义之士会荫庇后人。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汾阳郡王府从来都是大门洞开,贩夫走卒之辈都能进进出出。一次,郭子仪的一名手下将领到外地任职,去汾阳郡王府辞行。在王府里,他看见堂堂的汾阳郡王正为夫人和女儿做奴仆,端着洗脸水,拿着手巾。郭子仪的儿子觉得脸上无光,一齐劝说父亲,希望父亲能够自重,不要让外人笑话,郭子仪给儿子们讲明道理,“我家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仆吃官粮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筑起高墙,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人与郭家有仇,嫉妒郭家的人煽风点火,郭氏一族很可能招来灭族之祸,现在我打开府门,任人进出,即使有人想诬陷我,也找不到借口”,儿子们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亲的高瞻远瞩。郭子仪晚年在家养老时,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不用回避。唐德宗的宠臣卢杞前来拜访时,郭子仪赶紧让众姬妾退下,自己正襟危坐,接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当朝大臣。卢杞走后,家人询问原因,郭子仪说道,“卢杞此人,相貌丑陋,心地险恶,如果姬妾见到他,肯定会笑出声来,卢杞必然怀恨在心,将来他大权在握,追忆前嫌,我郭家就要大祸临头了”。后来卢杞当上宰相,“小忤己,不致死地不止”,完全应验了郭子仪的说法,一场大祸被郭子仪消弥得不着痕迹。 



  做敌人,除了单骑退敌的英雄虎胆,藩镇悍将也对郭子仪鞠躬如仪,一向桀驁不驯的藩镇田承嗣就说过,“我的膝盖很久没有跪人了,今特为郭令公一跪”。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他娶得是五姓家的好女子,得妻若此,复有何求?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